发布时间:2023-03-18 19:09:20
新精神活性物质又称什么?
新精神活性物质:
“新精神活性物质”,又称为“策划药”、和“实验室药品”,是不法分子为了逃避打击对管制毒品进行化学结构修饰得到的毒品类似物,具有类似管制毒品的麻醉、兴奋或致幻作用。继传统毒品、合成毒品之后,新精神活性物质是全球流行的第三代毒品。
新精神活性物质有哪些特征
新精神活性物质有哪些特征
新精神活性物质有哪些特征,新精神活性物质是一大类没有被国际公约所管制但对公众健康造成危害的具有精神活性作用的物质,那么你知道新精神活性物质有哪些特征,一起来看看吧。
新精神活性物质有哪些特征1
新精神活性物质的特点
(一)相比传统毒品和合成毒品,新精神活性物质往往具有更强的精神活性和成瘾性,严重损害滥用者的身体健康,严重危害公共安全。
比如,1-戊基-1H-吲哚-3-甲酸-8-喹啉酯(通用名)是一种合成大嘛素类新精神活性物质,其英文缩写为:PB-22。该物质的依赖性折算:1克PB-22相当于49克海螺因。也就是说1克PB-22的依赖性是1克海螺因的49倍。海螺因吸食几次才会上瘾,PB-22恐怕吸食一次就上瘾了。
(二)新精神活性物质是全球公敌,不仅我们国家列管,在其他国家也会列管。如同传统毒品一样,新精神活性物质具有滥用性、成瘾性、危害性等特征,也会被各国列管。比如:PB-22,2014年5月被美国列管;我国于2015年10月将PB-22列管。
(三)新精神活性物质由于其化学结构可以人为设计、合成,故对其列管必然滞后于其出现;另外,从理论上讲,新精神活性物质可以人为设计、合成出千千万万个,故对禁毒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新精神活性物质有哪些特征2
目前,联合国毒品与犯罪问题办公室已监测到的新精神活性物质达251种,已超过国际禁毒公约管制物质的数量234种。根据结构特征和作用药理,UNODC将新精神活性物质分为7大类:
(1)合成大嘛素类。
这一类的物质主要是模拟天然大嘛对人体的作用,它的成瘾性和戒断症状也和天然大嘛类似,长期吸食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及精神错乱,同时也存在致癌的风险。
(2)卡西酮类。
这一类的物质,主要是卡西酮的衍生物。它具有兴奋和致幻作用,过量或长期吸食会引起严重的大脑损伤。目前这一类物质导致精神错乱、自残及暴力攻击他人的案例已有很多。
(3)苯乙胺类。
这一类物质主要包括苯丙安衍生物及二甲氧基苯乙胺衍生物两个类别。前者以类似钾击苯丙安的兴奋作用为主,后者则能产生强烈的.致幻作用,过量或长期吸食这些物质可导致大脑损伤和精神错乱。
(4)哌嗪类。
该类物质一般为苯基哌嗪或苄基哌嗪的衍生物,具有类似于钾基苯丙安和MDMA的兴奋和致幻作用,但效果较温和,持续时间也更长。
(5)绿岸铜。
这一物质在我国属于已列管的精神药物。
(6)植物类。
该类别包括恰特草、鼠尾草、帽蕊木等含有精神活性物质的植物。
(7)其他。
包括色胺类、氨基茚类、苯环己基胺类、镇静类等多个类别,分别具有致幻、兴奋、麻醉、镇静等作用。
以上类别中,合成大嘛素类和卡西酮类包含的物质数量最多,其滥用也最为严重。在国家毒品实验室对全国样品的检测中,除植物类外所有类别的物质都有发现。
新精神活性物质有哪些特征3
新精神活性物质的危害有哪些
新精神活性物质不仅“新”,而且相比传统毒品,其传播的范围更广,危害也大。
1、滥用成瘾
新精神活性物质同许多合成毒品具有类似之处,成瘾性极强。其成瘾和慢性中毒的主要表现特征是滥用时的中枢神经兴奋和戒断后的中枢神经抑制交替出现。新精神活性物质的上瘾机理和毒品是一样的,对中枢神经的破坏,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直接破坏人神经元的平稳和稳定,如同激发了脑海里某一块安静的区域,在平静的湖面上激起了涟漪。
2、健康损害
新精神活性物质所导致的健康损害包括对神经、精神和心血管系统等多方面的损害。从现有的案例中可以发现,往往是多种新精神活性物质混合加工成“新型毒拼”,滥用后极容易导致急性过量中毒,甚至无法进行抢救。因此,这些性精神活性物质对人体的损害丝毫不亚于过去的传统毒品和合成毒品。
新精神活性物质对人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吸食者精神错乱,诱发恶性暴力案件。卡西酮类、苯乙胺类以及色胺类物质均有致幻作用,大量吸食后可能引起偏执、焦虑、恐慌、被害妄想等反应,甚至导致吸食者精神错乱,进而自残或暴力攻击他人。
然后就是损害吸食者健康,诱发各类疾病甚至死亡。吸食新精神活性物质常见心动加速、血压升高、肝肾功能衰竭等急性中毒症状,甚至引发抽搐、休克、脑中风死亡。
新精神活性物质指什么
联合国毒品与犯罪问题办公室(UNODC)对新精神活性物质的定义是:没有被国际禁毒公约管制,但存在滥用并会对公众健康带来威胁的物质。这些物质一般通过对现有毒品的化学结构进行修改获得,不但具有类似列管毒品的麻醉、兴奋或致幻作用,而且能逃避法律的管制,因而其生产、贩卖和滥用形势日益严峻。
目前,联合国毒品与犯罪问题办公室已监测到的新精神活性物质达251种,已超过国际禁毒公约管制物质的数量234种。根据结构特征和作用药理,UNODC将新精神活性物质分为7大类:(1)合成**素类。这一类的物质主要是模拟天然**对人体的作用,它的成瘾性和戒断症状也和天然**类似,长期吸食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及精神错乱,同时也存在致癌的风险。(2)卡西酮类。这一类的物质,主要是卡西酮的衍生物。它具有兴奋和致幻作用,过量或长期吸食会引起严重的大脑损伤。目前这一类物质导致精神错乱、自残及暴力攻击他人的案例已有很多。(3)苯乙胺类。这一类物质主要包括***衍生物及二甲氧基苯乙胺衍生物两个类别。前者以类似甲基***的兴奋作用为主,后者则能产生强烈的致幻作用,过量或长期吸食这些物质可导致大脑损伤和精神错乱。(4)哌嗪类。该类物质一般为苯基哌嗪或苄基哌嗪的衍生物,具有类似于甲基***和MDMA的兴奋和致幻作用,但效果较温和,持续时间也更长。(5)***。这一物质在我国属于已列管的精神药物(6)植物类。该类别包括恰特草、鼠尾草、帽蕊木等含有精神活性物质的植物。(7)其他。包括色胺类、氨基茚类、苯环己基胺类、镇静类等多个类别,分别具有致幻、兴奋、麻醉、镇静等作用。
以上类别中,合成**素类和卡西酮类包含的物质数量最多,其滥用也最为严重。在国家毒品实 验室对全国样品的检测中,除植物类外所有类别的物质都有发现。
简而言之,新精神活性物质又称策划药或实验室毒品,是不法分子为逃避打击对管制毒品进行化学结构修饰得到的毒品类似物,具有与管制毒品相似或更强的兴奋、致幻、麻醉等效果。
到目前为止,现在世界各国发现的所谓新精神活性物质已经有500多种,新精神活性物质自2009年兴起以来,在全球迅速泛滥,且愈演愈烈,危害严重。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预测,新精神活性物质将成为全球流行的第三代毒品,并将强力冲击以***为代表的第一代毒品和以**为代表的第二代毒品。
怎么发现新精神活性物质?
新精神活性物质已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为评估其滥用规模,很多国家和地区启动了相应的监测计划。目前监测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问卷形式的调查,另一种是基于生物样本(血样、尿样、唾液)的分析统计。前一种方式操作简便,成本较低,但结果笼统,针对性较弱。后一种方式统计数据更为精准,但需要收集足够量的样品并进行实验室分析。样品收集可以是针对整个人群的抽样,例如设置道路调查点对机动车驾驶员随机取样,也可以是针对高危人群的取样,例如对某段时间内所有严重刑事罪犯进行取样分析。
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呈现的特点
根据各国的监测报告,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人群以年轻人为主,其滥用比例已超过***、可卡因、甲基***等管制毒品。二是不同国家流行的新精神活性物质种类有较大区别。
(一)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人群以年轻人为主,其滥用比例已超过***、可卡因、甲基***等管制毒品。
欧盟官方在2011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欧盟15到24岁的年轻人群使用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比例平均为4.8%,其中在英国、拉脱维亚、波兰和爱尔兰的比例高达8%、9%、9%及16%,仅次于天然**位居第二。美国国立药物滥用研究所(英文缩写:NIDA)也有类似的发现,他们的调查显示2012年11.3%的高中学生承认使用过合成**素类物质,仅次于天然**的36.4%,而承认使用过卡西酮类物质的比例也有1.3%。美国红杉毒理实验室在近年来收集的40多万份尿样中,检出合成**素和卡西酮类物质的比例分别为10%和8%,高于甲基***的比例5.6%
(二)不同国家流行的新精神活性物质种类有较大区别。
该现象可能与各国滥用者的偏好以及管制法律有关。美国是合成**素滥用最严重的国家,据美国专家介绍这是由于美国对政府雇员、军人以及医疗从业人员定期进行药物滥用筛查,很多天然**成瘾者在接受检查前会改为吸食合成**,以避免尿检呈阳性。而在荷兰吸食**属于合法行为,因此该国几乎没有滥用合成**素的情况。新西兰有滥用苄基哌嗪的传统,2008年16至64岁人群中滥用苄基哌嗪的比例即达到5.6%,高于***类物质的比例2.1%,这是因为该国滥用人群认为苄基哌嗪是一种安全和温和的药物,可用于替代甲基***。英国滥用最多的则是4-甲基甲卡西酮(属于卡西酮类物质),2010年15至24岁的年轻人群使用该物质的比例达4.4%,与滥用可卡因的比例相同。
属于精神类毒品的包括什么
其他常见名称:俗称K仔、K粉
英文名称:Ketamine
物理性质:***纯品(即***碱)为白色粉末。市面上常见的是外消旋***盐酸盐,系白色结晶粉末。
滥用方式:鼻吸,也有将***溶入饮料等液体或制成片剂以口服方式滥用,还有少数通过静脉注射、肌注等方式。
毒性:使用剂量愈大、毒副作用愈显著。急性中毒症状包括:行为症状,表现为兴奋、话多、自我评价过高等,理解判断力障碍,可导致冲动,如自伤与伤害他人等行为。精神症状,表现为焦虑、紧张、惊恐、烦躁不安、濒死感等。躯体症状,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悸、气急、大汗淋漓、血压增加等;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眼球震颤、肌肉僵硬强直、构音困难、共济运动失调、对疼痛**反应降低等;严重者可出现高热、抽搐发作、颅内出血、呼吸循环抑制,甚至死亡。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清晰度降低、定向障碍、行为紊乱、错觉、幻觉、妄想等以谵妄为主的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昏迷。
滥用症状:
(一)依赖综合征。通常在停药后12至48小时后可出现烦躁不安、焦虑、抑郁、精神差、疲乏无力、皮肤蚁走感、失眠、心悸、手震颤等戒断症状。在长期使用后,滥用者常需要增加使用剂量和频度才能取得所追求的效果。同时,滥用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渴求,控制不了***使用频度、剂量,明知有害而仍然滥用。
(二)精神病性障碍。***滥用者常出现精神病性症状,与精神分裂症非常相似,主要表现为幻觉、妄想、易激惹、行为紊乱等症状。幻觉以生动、鲜明的视幻觉、听幻觉为主;妄想多为关系妄想、被害妄想,也可有夸大妄想等;行为紊乱主要表现为冲动、攻击和自伤行为等。少数可出现淡漠、退缩和意志减退等症状,亦可有感知综合障碍。
(三)认知功能损害。表现为学习能力下降,执行任务困难,注意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由于***神经毒性作用,慢性使用者的认知功能损害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周、数月,甚至更长,较难逆转。
(四)躯体并发症。常见躯体并发症是泌尿系统损害和鼻部并发症等,表现为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尿痛、血尿、夜尿增多以及急迫性尿失禁等,以及慢性鼻炎、鼻中隔穿孔和鼻出血等鼻部疾病。
此外,滥用***后性冲动较强烈,易引发不当性行为,增加性传播疾病的机会。目前,***主要吸食者是一些青少年亚文化群体,严重侵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并且容易导致暴力犯罪、聚众**、艾滋病感染传播等一系列问题。
合成**素类
合成**是一系列具有类似天然**素作用的人工合成物质。吸食合成**素能产生比天然**更为强烈的**,这导致合成**素迅速蔓延,已成为新精神活性物质中涵盖物质种类最多、滥用也最为严重的家族。
物理性质:该类制品多以香料、花瓣、烟草、电子烟油等形态出现,代表制品包括“小树枝”“香料” “香草烟”等。
滥用方式:合成**素类物质一般被喷涂在植物碎末表面,制成植物熏香用于吸食,而且往往是多种合成**素混合使用,这使得它们的成瘾性和危害性更难以判断,相关的研究也很有限。
毒性:一般认为它们的成瘾性和戒断症状类似天然**,长期吸食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及精神错乱,同时也存在致癌的风险。
卡西酮类
毒性:历史上,一些卡西酮类药物曾用作抗抑郁和抗震颤***药物,但最终都由于成瘾和滥用的问题而退出使用。吸食卡西酮类物质能导致类似甲基***的兴奋作用和类似麦角酸二乙胺(LSD)的致幻作用,同时还伴有心动过速、血压升高等反应。同时,由于卡西酮类物质通过血脑屏障进入神经中枢的能力较弱,滥用者往往会加大用量并持续吸食以获得预期的兴奋感,从而导致更为严重的大脑损伤。目前滥用此类药物导致精神错乱、自残及暴力攻击他人的案例已有很多报道。
物理性质:卡西酮类物质已达上百种,常以“浴盐”“植物肥料”“除草剂”“研究性化学品”等名称伪装出售,多是粉末和片剂。
滥用方式:吸食方式以口服为主,也有鼻吸、注射、混合饮用的。
芬太尼类
芬太尼属于阿片类物质,芬太尼类新精神活性物质均为芬太尼的衍生物,是人工合成的强效麻醉性镇痛药,药理作用与**类似。
目前有报道的芬太尼类新精神活性物质约60余种,目前我国已列管了卡芬太尼、呋喃芬太尼等23种,涵盖国际禁毒公约管制的全部芬太尼类物质。
毒性:吸食芬太尼类新精神活性物质副作用是瘙痒、恶心、呼吸抑制;由于此类物质药效较强,极少量的摄入即可对人体造成伤害乃至危及生命,美国已出现上万起滥用芬太尼类物质致死案例。
苯乙胺类
在低剂量摄入后,它们主要产生类似吸食***类药物的兴奋作用;在高剂量摄入后,则产生类似吸食麦角酸二乙胺(LSD)和麦斯卡林的强烈致幻作用。长期滥用该类物质导致精神错乱的案例也已有出现。
滥用症状:该类物质具有兴奋能力强、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一次大量使用会导致心动过速、血压上升、肝肾功能衰竭等急性中毒症状,甚至可以引发抽搐、脑中风致死。长期滥用则会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发生退行性病变,使滥用者精神错乱,出现妄想和抑郁等症状。
滥用方式:苯乙胺类物质已达上百种,多是粉末口服,2,5-二甲氧基苯乙胺的衍生物类一般吸附于类似邮票的纸片上含食。
哌嗪类
哌嗪类新精神活性物质一般为苯基哌嗪或苄基哌嗪的衍生物。与甲基***、MDMA等药物相比,该类药物的兴奋和致幻作用比较温和,且持续时间更长。
滥用方式:常以聚会药物出售,多是片剂和粉末,主要通过口服吸食。我国在片剂毒品中有检出过哌嗪类新精神活性物质,其外形和标识与MDMA片剂十分类似,据称吸食后的感觉也与其接近。
什么是新精神活性物质,如何防止该物质的传播和危害
2013年,联合国毒品和犯罪事务办公室(UNODC)正式对新精神活性物质进行了定义:新出现的、存在药物滥用可能性但国际上尚未列管的物质。
根据《非药用类***品和****列管办法》,防止该物质的传播和危害:
第四条 对列管的非药用类***品和****,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生产、买卖、运输、使用、储存和进出口。因科研、实验需要使用非药用类***品和****,在药品、医疗器械生产、检测中需要使用非药用类***品和****标准品、对照品,以及药品生产过程中非药用类***品和****中间体的管理,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各级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依法加强对非药用类***品和****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处理。
第五条 各地禁毒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禁毒办)应当组织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加强对非药用类***品和****的监测,并将监测情况及时上报国家禁毒办。国家禁毒办经汇总、分析后,应当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对国家禁毒办发布预警的未列管非药用类***品和****,各地禁毒办应当进行重点监测。
第六条 国家禁毒办认为需要对特定非药用类***品和****进行列管的,应当交由非药用类***品和****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进行风险评估和列管论证。
扩展资料:
新精神活性物质的危害:
1、滥用成瘾。
新精神活性物质同许多合成毒品具有类似之处,成瘾性极强。其成瘾和慢性中毒的主要表现特征是滥用时的中枢神经兴奋和戒断后的中枢神经抑制交替出现。
2、健康损害。
新精神活性物质所导致的健康损害包括对神经、精神和心血管系统等多方面的损害。从现有的案例中可以发现,往往是多种新精神活性物质混合加工成“****”,滥用后极容易导致急性过量中毒,甚至无法进行抢救。因此,这些性精神活性物质对人体的损害丝毫不亚于过去的传统毒品和合成毒品。
参考资料:中国江苏网——揭秘“新精神活性物质”
百度百科——非药用类***品和****列管办法
关于苄基哌嗪是什么和苄基怎么念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