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9 01:31:15
李纲是哪个朝代的祖宗疆土?
李纲(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常州无锡人,祖籍福建邵武。两宋之际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登进士第,历官至太常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绍兴二年(1132年),复起用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旋即又遭免职。他多次上疏陈诉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绍兴十年(1140年)病逝,追赠少师。淳熙十六年(1189年),特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号“忠定”。 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李纲祖籍邵武,自祖父一辈起迁居无锡县(今江苏无锡),父亲李夔,通晓军事,随吕惠卿抵御西夏来犯有功,官至龙图阁待制、京西南路安抚使。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闰六月十日(7月27日),李纲生于秀州华亭(今上海松江)。
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进士及第。政和五年(1115年),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不久即因议论朝政过失,被罢去谏官职事,改任部员外郎,迁起居郎。
宣和元年(1119年),京师大水,李纲上疏要求朝廷注意内忧外患问题,被宋徽宗赵佶认为议论不合时宜,谪监南剑州沙县税务。
宣和七年(1125年)七月,李纲被召回朝,任太常少卿。其年冬,金兵两路攻宋,完颜宗望所率东路军直逼宋都开封。在宋廷一派慌乱情况下,李纲向宋徽宗提出了传位给太子赵桓,以号召军民抗金的建议。
赵桓(宋钦宗)即位后,升李纲为尚书右丞,就任亲征行营使,负责开封的防御。李纲率领开封军民及时完成防御部署,亲自登城督战,击退金兵。金帅完颜宗望见开封难以强攻,转而施行诱降之计,宋廷弥漫了屈辱投降的气氛。李纲因坚决反对向金割地求和,被宋钦宗罢官。由于开封军民愤怒**,迫使宋钦宗收回成命,李纲才又被起用。完颜宗望因无力攻破开封,在宋廷答应割让河北三镇之后,遂于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撤兵。开封守卫战在李纲组织下获得胜利。
历史人物-李丙,曾任太守,是什么朝代人物?
是啊,诗词的细雨长安说的很对~嘻嘻~
唐高祖之父叫李丙
南宋的李丙,字仲南,邵武(今属福建)人。与吕祖谦友善。有《集古录》,已佚。事见《东莱集》卷六《李仲南集古录序》。
花瓶上的应该是这个李丙!
李纲是哪个朝代的人
李纲这名字很多人用,你指的应该是北宋末年的名臣李纲吧?
靖康元年,北方的金国灭掉了辽国,乘胜兵分两路攻宋。北宋承平已久,负责抵御北方胡马南犯的河北禁军严重缺乏战斗力,被轻易击溃,在战争爆发不到三个月金兵就兵临东京城下(当时北宋的首都)时任兵部尚书右丞的李纲主动请缨,担任东京防御史,配合种师道(就是水浒传里被鲁智深口中的“老种经略相公”)、张叔夜等名将击退了金兵。
待金兵北撤后,李纲就被贬斥,任河北宣抚使。
同年冬天,金兵再次南下,灭北宋,俘徽钦二宗(北宋的皇帝和太上皇),大索一月,最后虏二帝及宗室、妃嫔、朝臣、贵族三千人并全城女子北上金朝。
北宋灭亡后,宗室赵构继位,也就是著名的冤杀岳飞的太监皇帝。继位初时为了收买人心起用李纲,旋即贬斥,最后李纲郁郁而终。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没有什么与福建有关的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或者是文学创作啊.
1.魏晋南北朝隋时期昊越、中原人入闽 据文献记载,自汉至南朝,吴越及中原人入闽者,较为小批、零星,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罪犯及家属入闽。当时闽为蛮荒瘴疠之地,成为流放罪人及家属的去处。如三国时吴国孙皓即帝位后,“以诸父与和相连及者,家属皆徙东冶(今福州)”④。刘宋时傅亮以擅废少帝被杀,儿子徙建安(今建瓯)⑤。齐明帝时,晋安王子懋起兵反,兵败被杀。子懋的防合董僧慧被执,配东冶⑥。二是避乱入闽。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 ①叶国庆等:《住居我国大陆和台湾的古闽越族》,《厦门大学学报》1980年 第4期。 ②林惠祥:《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林惠祥人类学论著》,福建人民出版 社1981年版。 ③方怀我:《蛇郎故事》,《民俗》第104期;连横:《台湾漫录蛇郎君》, 《雅堂文集》卷三。 ④陈寿:《三国志》卷四八《孙皓传》裴注引《吴录》。 ⑤沈约:《宋书》卷四三《傅亮传》。 ⑥李延寿:《南史》卷四四《董僧慧传》。 次分裂和战乱,中原兵荒马乱,杀掠成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如汉献帝建安年间,会稽黄隆弃职避世人闽,成为惠安锦田黄姓始祖。避乱人闽最有名者当是晋“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人闽者八族,林、陈、黄、郑、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畏难怀居,无复北向,故六朝间仕宦名迹,鲜有闻者”①。晋代中原人口第二次因战乱较集中南迁福建,是在侯景之乱以后。天嘉六年(565年)三月乙未诏:“侯景以来,遭乱移在建安、晋安、义安郡者,并许还本土。”②三是将士人闽。三国孙吴曾五次对福建用兵,战争结束后,一些将士留驻福建。建安八年(203年)移南部都尉于建安,驻兵五千,后多有留闽。四是亡命人闽。如西汉吴楚七国之乱,兵败国灭,昊太子驹亡命人闽越③。光绪《邵武府志古迹》载:三国昊“孙策建检其江左时,邻郡逃亡,或为公私苛乱,悉投于此。因是有长乐、将检二村之名”。东晋孙恩、卢循领导的起义军失败后,余部散居福建沿海。五是仕宦入闽。这一时期,在闽任官者,绝大部分是中原人。他们虽然往往任满北返,不留居福建,但对福建的治理开发影响较大。六是道士、和尚人闽。晋安郡霍山(今宁德市霍童山)是著名的炼丹采药之地,一些有名的高道如左慈、葛玄、郑思远等都到过霍山。其中郑思远还带着一批**前来,古籍载:“(晋惠帝)太安元年,(郑)知季世之乱,江南将鼎沸,乃负笈持仙药之扑,将人室**,东投霍山,莫知所在焉。”④ 如果我们仔细考察这一时期的**,不难发现其大部 ①乾隆《福州府志》卷七五《外纪》引路振《九国志》。 ②姚思廉:《陈书》卷三《世祖纪》。 ③班固:《汉书》卷三五《吴王濞传》。 ④葛洪:《抱朴子内篇》卷一九《遐览》 分还是较为零星分散的。只有四次比较集中,规模大些。第一次是三国孙昊时期,不愿被检人伍的邻郡人口逃到福建邵武建立了长乐、将检两个村庄,可见其人数不会很少。第二次是永嘉之乱时的八姓人闽,虽然有的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但这条记载至少可以反映出永嘉年间确有较大规模的北方**避乱人闽。福建出土的东晋墓葬之多,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这点。第三次是东晋末年卢循余部散居福建沿海一带,其数量亦不少,故《太平寰宇记泉州风俗》谓其“遗种”“散居山海,至今种类尚繁”。第四次是南朝萧梁末年的侯景之乱时,其人数当也较多,影响较大,故陈世祖才会把它当作一件国家大事,在天嘉六年(565年)三月为此下诏,允许**建安、晋安、义安郡者,回归本土。 由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看出,在诸多**类型中,避乱人闽者当占最大的比重,四次较大规模的**中,避乱人闽占了两次。特别是那些北方衣冠望族南迁人闽,通常是举族迁徙,部曲也随行。如定居在晋江流域的陈姓所拥有的部曲不少,以致要设部曲将来管理他们。 把朱维斡《福建史稿》罗列的古文献上记载的中原**福建的史料印证这一时期福建郡、县设置的情况,我们可以推断当时北方****福建后,主要居住在闽北、闽中和闽南地区。特别是闽南地区因**发展很快,《太平御览州郡部十六》引《十道志》载:“泉州清源郡,秦汉土地,与长乐同。东晋南渡,衣冠士族,多萃其地,以求安堵,因立晋安郡。”孙吴时代闽南见于记载的地名仅有东安,西晋则分东安为晋安和同安两县。晋安县治,在今南安丰州。根据在丰州等地出土的东晋墓葬考察,当时有不少南迁的**在晋江流域聚族而居。到了南朝梁天监中(502-519年)置南安郡,以晋安县为南安郡,始置龙溪县 而属之①。南安郡管辖今莆田、泉洲、漳州等地。可见, 这一时期闽南地区人口已有很大增长,开发速度加快,故 自立为一郡。
有没有姓上官的历史名人
上官婉儿,上官均,上官鼎。
上官昭容生于664年,死于710年。她的祖父上官仪,因替唐高宗起草废武则天的诏书,被武则天所杀。刚出生的上官婉儿就随母郑氏配入内廷为婢,14岁时熟读诗书,聪敏异常,一次武则天当场出题,她须臾成美文。武则天于是免除其奴婢身份,让她掌管宫中诏命。
随后上官婉儿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在唐中宗时,她被封为昭容,地位显赫。她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在此期间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她和祖父对唐初诗律的形成及发展有很大影响,她用非凡的文学智慧又“称量”了当时的文坛。
关于邵武是哪个朝代的人和邵武以前叫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