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9 07:26:59
历史上忠臣因为忤逆帝王意思而死的
十大冤将第十名:韩信
淮阴候,主要战绩有:灭赵,代,魏,齐,燕,楚及三秦王,可以说整个汉家江山九成是他一人打下来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功高震主,当君主对这样的将领已无封赏可赐的时候一般都会取了他们的脑袋,所以,很不幸,他成了本文的第一位主角。
死法,勒死,据说是刘邦曾答应他不使其终生有“血光之灾“,真假不知,反正挺窝囊,如此不可一世的英雄,竟然死得如此凄惨,楚霸王泉下有知,不知是否可以含笑?
罪名:谋反,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说有的能举出若干的例子,说没有的只有一条:果真想反,韩信早就反了,反了刘邦还拿他没方
蒙冤指数:6 惨烈指数:5 影响:8
十大冤将第九名:高颖
大隋开国四名将之首,位在杨素,韩擒虎,贺若弼,史万岁之上,宰相,主要战绩有:平尉迟同(舟之底),灭陈,平萧岩之叛。为人仁义温良,素得军将之心,且又素掌政事,一国上下,无不敬之,问题出在独孤皇后及杨素,杨广身上,因其掌管着全国的主要军事力量,又同情杨勇,杨广欲上台必要先除之,否则无法控制局面,又因为高颖曾为宫女之事在杨坚面前说过独孤皇后的不是,三家同心,再加上隋文帝有惧内的传统,高颖之死不可避免(文帝时被罢免,炀帝时被杀)。
死法:赐死(同时赐死的有贺若弼,宇文弼),新仇旧恨一起算,这样的结局已算是比较好的一种了,还没有凌迟处死呢
罪名:诽谤朝政,是与不是很明显,真正是大大的冤枉,你没登基之前人家反对你就算?倒,也太牛 *了吧?
蒙冤指数:6.5 惨烈指数:5 影响:8
十大冤将第八名:蒙恬
据说是毛笔的发明人,是真是假我不知道,不过就其参与灭楚之战(副将),北驱匈奴(主将),修建长城,提数十万重兵驻屯边疆来看,轻重不难想见,其实他对始皇帝倒是挺忠心的,就算有人告他谋反始皇帝也不会信,问题是始皇帝并不是真正的“万岁“,终就要死的,而他作为力挺太子苏的重要人物,不死倒是真有些不合情理了,但这个人行事一向谨慎,很少有把柄落在别人手里,没办法,只好以蒙毅的事为源头,再经过充分发挥,结果,蒙恬背了个大大的黑锅,死了,据说在其死前曾自谓“吾何罪?获罪于天“又一想自言“吾修长城,自临洮起万余里,或断人地脉,互固宜也“,正所谓“朝闻道夕死
可也“。
死法:自尽
罪名:连坐
蒙冤指数:7 惨烈指数:5 影响:8
十大冤将第七名:周亚夫
亚子在世,孙吴重生。单从这句话便可得出他在后世兵家心中的地位。战绩主要有平定七国之叛,官职太尉,也毅是全国兵马大元帅。死的原因跟前两位一个样,同样是因为立嫡之争。据说景帝本想树他为托孤重臣,可这人死心眼,对汉武帝(后来的)不感冒,景帝言道:此非太子师也。毅冲这话,决定了周亚夫的命运。
罪名:阴反 ,什么意思呢?据说是他为自已准备的死后葬器中犯了皇室的禁,好像是
什么东东多了,不合臣下的礼数,对于这个结局,周亚夫也是有心理准备的。
死法:饿死,自个绝食,用他自已的话说:吾纵横已数十载,不妒忌复辱于刀笔吏。
跟李广死前说的差不多少,也算一条硬汉子。
蒙冤指数:7.5 惨烈指数:7 影响:6
十大冤将第六名:李牧
武安君,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赵后期抗秦战争主将,曾两败秦师,秦军闻之将则色变
,不敢犯赵多年,就连老兵油子王翦也是无从下手,只好使离间计挑郭开唉使赵王下令除之,一代名将,就此撒手人寰,令人心痛不已,据说死时曾因新换将领不足以成事,李牧携大将印潜逃(笨,当时就他的影响力,只要不交权,谁能动他?赵军主力代骑兵都是他 一手带出来的,还能不听他的?大局为重的心理作怪),被追兵追杀于亲友家中,窝囊得
很。
死法:斩首
罪名:通敌
蒙冤指数:8 惨烈指数:7 影响:10
十大冤将第五名:高仙芝
大唐四镇之一安西镇主帅,颇有计谋,怛罗斯之战虽败然至今仍为兵家所津津乐道,其用兵之果敢,行军之诡异,作战之凶狠,非一般将领可比。潼关之战,因监军边令诚之前向他索贿未果,怀恨在心,在杀了另一安西名将封常清之后矫诏杀之,直到死前高仙芝仍不相信他忠心效忠的大唐会向他下此毒手,天真地以为这只是一个玩笑,直到刀架在脖子上才向帅台下众军大呼:君等观于冤乎?可为吾申之。于是三军皆跪大呼“冤枉“不止....如此军心与如狼似虎一般的安禄山军作战,结果不想而知。
死法:斩首
罪名:畏敌不前
蒙冤指数:8.5 惨烈指数:7 影响:9
十大冤将第四名:檀道济
檀道济,南宋名将,随刘裕征战沙场多年,又为宋文帝开疆拓土,坐保江南,用兵稳健又不失诡诈,是自刘裕后,韦睿前南朝第一名将,唱筹量沙更是体现了其人谋略的一面。威名赫赫,宋廷疑惧,宋文帝尝与人言“安知道济不为司马仲达者乎“?于是在临死前下诏杀之,并灭其族,据言檀道济临死大喝“乃复自坏汝辈之万里长城“,饮酒而亡,北魏得知,皆弹冠相庆,“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道也“,从此南朝走入危势,次年胡马长驱直入抵金陵城下,饮马长江,宋文帝目睹胡马,悔言 “若使吾有道济在,安使胡马济此哉“?
死法:毒杀
罪名:不详
蒙冤指数:8.5 惨烈指数:7 影响:9
十大冤将第三名:彭越
与韩信并列为汉初三大名将,位在英布之上,曾率偏师在楚汉相争于荥阳之时抄敌粮道,迫使楚兵主力回师,复败复起,拖住楚军主力,使得汉军主力及淮阴候部能够并力前 行,终于将楚军压至彭城一带,方有以后垓下事,功劳甚著,封赵王(淮阴候为楚王,英布为淮南王),后刘邦疑惧之,发配往蜀地,路中碰到吕后,以为碰到知音,向吕后诉苦 ,吕后仍带他到刘邦处,劝刘邦杀之,以绝后患。
死法:剁成肉泥,据说至今长江一带还有一种叫“蟛“的小虾,便是当初英布吃了用
彭越的肉做成的所谓“肉羹“时吐出来的,彭越的冤魂附在其上形成。
罪名“谋反
蒙冤指数:9 惨烈指数:10 影响:8
十大冤将第二名:岳飞
不多说
死法:勒死,一代名将不能死于沙场却得如此下场,令人心寒不已,恨不能生啖秦桧肉,活剥赵构皮以泄吾恨。
罪名:莫须有,有可能有的意思,怎么个说法呢?本来是想给他定通敌的,可这说出来连定罪的人自个也不信,只好搞了个莫须有
蒙冤指数:9.5 惨烈指数:9 影响:10
十大冤将第一名:袁崇焕
定远城守将,大明辽东道督师,宁远之战击毙女真胡酋努尔哈赤,坐镇辽东十数年,胡马不敢过此久矣,可以说是处于危势的明王朝延喘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不出意外,女真人已无力对中原构成大的危协,可恨崇祯不明,误信皇太极离间之计,自坏长城,从此,大明朝之亡指日可待。
死法:凌迟,一刀一刀割肉,直到.....唉
罪名:通敌
蒙冤指数:10 惨烈指数:10 影响:10
雍正王朝:既然不输不赢,王掞为何还要自尽?
康熙皇帝病倒以后,王掞前往四爷府劝谏,将皇四子胤禛视为了自己的第二次选择;羞杀郑春华以后,王掞选择了自尽。只是,在自尽之前,王掞到底等来了皇四子胤禛,给出了临终之言:
“家里的人都走了,从哪来回哪去,落叶归根呐!我这一辈子下了两步棋,一步棋下输了,一步棋下赢了,这一输一赢,我是不输不赢啊!”
说完这句话,王掞将手中的毒酒一饮而尽,继续说道:
“四爷,老臣要走了,你的路还长着呢,您可要好好地把他走远啊”
这可能是《雍正王朝》中最令人费解的一个桥段:既然王掞不输不赢,为何还要选择自尽呢?
确认“皇上快不行了”以后,王掞来到了四爷府,找到了皇四子胤禛,给出了这样一句建议:
“四爷,你要争取继位啊!”
对于这种劝说,皇四子胤禛自然要给出阻止,最起码要在表面上做足了姿态:
“这话可妄言不得啊!”
然后,王掞给出了“劝说”的理由说明:
“我是一个油枯灯尽的人了,既没什么可怕的,更不为攀附你。自从太子爷二次被废以后,我是几次服毒,万岁爷看得紧,我都没死成啊!我的先祖为保明武宗,九死一生,终于成功,没想到我一生心血都花在了二阿哥的身上,到头来化作了一场烟云。”
王掞,一个敢于提前准备棺材,敢于让一家三十余口陪葬,也要骂尽皇子百官,也要指责康熙皇帝“不教而诛”的刚直铮臣,从这一点来看,王掞确实没什么可怕的。正如王掞所言,他已经是一个油枯灯尽、行将就木的老人,即使攀附上皇四子胤禛,恐怕也无法继续康熙朝的辉煌。
只是,王掞真就没什么可怕的吗?王掞真就不需要攀附皇四子胤禛吗?
别忘了,一废太子的朝会上,康熙皇帝给出“将其子问罪忤逆、千刀万剐、凌迟处死”的威胁后,王掞到底还是服软了!
更何况,身为废太子胤礽的师傅,不管谁登基为帝,王掞乃至其家人都不会落得善终。
也就是说,王掞劝说胤禛的两个理由均不成立;甚至,“有所怕”、“要攀附”,王掞才会主动来到四爷府,劝说皇四子胤禛争取继位为帝的!
皇四子胤禛赶到王掞府上的时候,王掞为何第一句先提及了自己的家人,强调了自己的家人都已经落叶归根了?
这不就是王掞要告诉胤禛:我死了,我的家人都走了,你的秘密也就被全部带走了,对你没有丝毫威胁了,你不用担心,也不必痛下杀手了!
说到底,王掞主动劝说胤禛,然后再选择自尽的原因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保护自己的家人!
只是,王掞毕竟是坚定的“***”成员,毕竟将一生心血都花在了二阿哥胤礽的身上,面对这样一位老臣的主动靠拢,皇四子胤禛如果不信怎么办?
所以,王掞还必须向胤禛表明自己的忠心——除掉郑春华,誓纳投名状!
为了让胤禛同意自己纳了这份“投名状”,王掞开始了循序渐进的劝说:
“二阿哥是不行了,可是其他的阿哥,养尊处优、耽于玩乐的就占去了一大半呀,这剩下的呢,有的做事、有的看景,有的拆台,有的是心藏险诈,一心要做杨广。只有四爷您,心里头装着我大清的江山,念着我大清的臣民,我是快死的人了,我的心里头就一个念头了,就是盼望着四爷您能够继承大统!”
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确,这就是在告诉皇四子胤禛,你这样的皇子如果不站出来主动争取皇位,简直就是天理不容,就是将大清江山、大清子民推到了水深火热中!
说白了,王掞就是要把胤禛放到一个“不争不夺,就对不起列祖列宗、对不起江山社稷”的高位上,这样一来,既能免除胤禛“假意推迟”的车轱辘话,又便于王掞继续接下来的话题。
因为,只有明确了胤禛的夺嫡念头,王掞羞杀郑春华才有意义,才是真正的投名状。如果胤禛从始至终都不承认自己有夺嫡之心,王掞还怎么继续,还怎么表忠心?
然后,王掞又明确说明了郑春华带给胤禛的巨大隐患:
“八阿哥他们一直佯装不知,就是为了捏着这张牌,等到时机一到打出来,置于你死地啊!现在的当务之急,您得当机立断,把她处死!”
只有明确了郑春华的巨大危害,才能明确王掞这份“投名状”的重要性,才能表明王掞归附的忠心程度!
只是,面对王掞“请杀郑春华”的建议,胤禛却给出了这样的态度:
“她是十三爷再三托付给我的,我不能有负十三爷所托啊!再说,她也是无罪之人呐!”
什么叫“投名状”,以非法手段给出的担保!就当前的局势而言,合法和非法的界定虽然模糊,但得罪十三爷胤祥,是不是就是把柄?将一个“无罪之人”处死,是不是就是把柄?
也就是说,胤禛主动给出了“投名状”的具体要求。说白了,胤禛这段表面上看似保护郑春华的话,就是在告诉王掞:想向我靠拢,可以,你去杀了郑春华我就相信你!
好了,王掞的目的达到了,但在表面上,王掞还必须把胤禛撇清,把所有罪责都揽在自己身上才行。于是,便有了王掞接下来的一句话:
“你要不忍心,就让老臣去见见她,她要是不肯死,我当场就把她羞死!”
注意,王掞的这句话以后,胤禛有一个极为熟悉的眼神,这个眼神和他见证王掞服毒自尽的眼神一模一样,这是得偿所愿的眼神,更是他阴谋行事时习惯性出现的眼神!
这段对话以后,王掞有一个极为高明的操作——上书举荐胤禛为储君!
王掞此举高明在哪里?
1、既然是归附胤禛,就要有所表现,上表举荐就是对胤禛最有效的交代;
2、让康熙皇帝乃至所有人都明确自己的重新站位,作为“最危险的地方也最安全”,站在最明显位置的王掞,反倒成为了最安全的那一个!
3、让胤禛彻底暴露,成为“八爷党”的进攻对象,逼着“八爷党”准备动用郑春华这个把柄。如此一来,王掞羞杀郑春华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更重要的是,王掞明白在这个时候提及储君一事基本等于“作死”,但康熙皇帝有必定会念在往日情分,念在功劳和苦劳的份上对自己网开一面,让自己“回家养老”。别忘了王掞的那句话——“几次服毒,万岁爷看得紧,我都没死成”,如果不让康熙皇帝放弃对自己的看管,自己又该如何自尽,如何完成自己的整体计划呢!
王掞羞杀郑春华以后,皇四子胤禛急急忙忙跑到王掞的府上,看到王掞举着一杯酒却不再紧张,反而是坦然的听着王掞的临终之言,为什么?
因为这就是两人之间的交易,王掞替胤禛除掉隐患,然后服毒自尽,将秘密永远带走;而胤禛则保王掞的家人周全!而且,这一切都在不言中。
所以,王掞的不输不赢,并不是选错了胤礽、选对了胤禛;而是用自己的性命,保全了一家人;而是自己奉献一生心血后,自己的家族又都回到了原点,哪里来的回哪里去了,闹了个白玩!
清朝忤逆怎么判刑
清律承袭了隋唐以来的“十恶”制度,十恶即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大不敬,不孝,不道,不睦,不义,内乱。并加重对十恶重罪的惩罚:
将谋反、谋大逆、谋叛和大不敬等危害皇帝安全和尊严的行为,列为最严重的犯罪,用最严厉的刑罚加以惩处凡谋反、谋大逆者,本人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父子、祖孙、兄弟及同居之男子年16以上者,不分同姓异性,也不限户籍的异同,不分是否残疾,一律处斩。15以下男性及女性家属罚没功臣之家为奴。即使子孙确不知情,年11以上,也要**发往新疆为奴。甚至10岁以下幼童也要监禁到满11岁后**。
历史上不孝顺要处死的是哪个朝代
北齐与隋代。都是以孝入刑最重的两代。
题外话:不过之后的朝代都有弱化,例如水浒传里最常出现的就是告儿子忤逆,开除祖籍,以此脱离关系以求避祸。
哪些朝代使用过“五马分尸”这一酷刑?
车裂
百科名片
车裂
明清小说写到某人惨死时,爱用这样的一句套语:管教他“死得不如《五代史》李存孝,《汉书》中彭越。”李存孝是唐末晋王李克用的义子,原名安敬思,因受李存信谗害被迫反叛,李克用把他擒获,带到太原,“车裂于市”。彭越是汉初开国功臣,刘邦采纳吕后意见,以谋反罪把他车裂处死,并灭其宗族。一提及车裂之刑,令人谈虎色变,足见这是古代的一种极其残酷的刑罚。
目录
详细介绍
历史案例展开
编辑本段
详细介绍
定义
所谓车裂,就是把人的头和四肢分别绑在五辆车上,套上马匹,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拉,这样把人的身体硬撕裂为五块,所以名为车裂。有时,执行这种刑罚时不用车,而直接用五条牛或马来拉,所以车裂俗称五牛分尸或五马分尸。
要把人的头跟四肢砍下来都得花不少力气,更何况是用拉扯的。而受刑人身受的苦处更可想而知。真 车裂到撕开的时候,恐怕受刑人已经不会觉得痛苦了。痛苦的是正在拉扯的时候。
名称由来
车裂古时称为辕或车辕。《周礼·秋官·条狼氏》中云:“誓驭曰车轘。”前人注解说:“车轘,谓车裂也。”可见,早在周代就已实行车裂之刑。
案例
春秋时,诸侯混战,各国君主对那些弑君犯上的乱臣贼子加重处罚时,就采用车裂的办法。公元前694年,齐国“轘高渠弥”。公元前598年,楚国伐陈国,将夏征舒“轘之栗门”,公元前551年,楚国“轘观起于四竟”,等等,都是突出的例子。又,周敬王时的名臣苌弘含冤而死,《庄子·胠箧》篇和《韩非子·难言》篇都说他是被抽肠致死的,也有人说他是被车裂而死的。《淮南子·汜论训》云:“昔者苌弘,周室之执数者也,……然而不能自知车裂而死。”据此,苌弘很可能是先被车裂,之后又被抽出肚肠。
战国时,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孝公死后,太子即位为秦惠文王,商鞅受到敌对势力的攻击,结果被擒获,车裂于咸阳。此事在《史记·商君列传》、《战国策·秦策》、《韩非子·和氏》等史籍中都有记述,《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九回“咸阳市五牛分商鞅”更作了详细的描写。当时,也有人是在死后其尸体又被车裂的,如吴起、苏秦及秦国的嫪毐等。
编辑本段
历史案例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期间,车裂之刑使用得相当普遍,有些仁智之士已经认识到这种刑罚过于残酷,主张废除车 车裂裂。周赧王时,齐王决定在本国实行车裂之刑,群臣纷纷进谏劝阻,齐王都不肯听从。子高(孔子的后人,名孔穿)来见齐王说:“车裂是无道之君的刑罚,而您却欲实行它,这都是您下属臣僚的过错啊!”齐王问为什么,子高说:“如今天下纷争,英雄豪杰都想选择一个有德的君主前去投靠他,打算干一番大事业。您如果滥用酷刑,就会失去声望,英雄豪杰们就不敢来了。本国的人民也将要背叛您了,这样下去,国家肯定会灭亡的。您的臣僚们面对这种关系国家前途的大事,不敢坚持正确的意见,怕违背了您的意旨,招来龙逢被断首、比干被剖心那样的惨祸,这只是为了保全自身而不惜使主上成为桀纣那样的昏暴之君。所以我说他们的过错太大了。”齐王听取了子高的意见,取消了使用车裂之刑的决定。
遗憾的是,孔穿的正确主张和齐王的从善如流并没有使车裂之刑彻底终止,秦以后各代,车裂的做法仍然存在。
秦末时期
秦末农民起义时,陈胜的都将宋留率兵攻占南阳,听说陈胜已死,不敢再向武关方向进军,而向东撤退到新蔡,投降了秦军。秦将派人把宋留送到咸阳,宋留这个农民军的叛徒并未能保全性命,被处以车裂之刑。黄巾起义时,马元义在洛阳谋划起义,响应张角,并且联络中常侍封谞、徐奉等为内应,定于三月五日动手,因叛徒唐周出卖,马元义被捕,车裂于洛阳。可见,古代统治者对农民起义这样的作乱者是深恶痛绝的,凡是捕获农民军的首领或骨干分子,不论他屈膝投降或宁折不弯,都要用凌迟或车裂这样最残酷的刑罚把他处死。
三国时期
三国时吴国末年,孙皓也使用过车裂之刑,当时民间传言,孙皓死后,齐王孙备和上虞候孙奉两人中当有一人继承帝位。孙备母亲的坟墓在豫章(今江西南昌),豫章太守张俊怀疑这样的传言事出有因,就主动给孙备的母亲扫墓,为自己预作打算。孙皓听了这件事,就命令逮捕张俊,将他车裂处死,并灭其三族。孙皓残暴,惯用酷刑,这只是其中的一例。
十六国
十六国时,统治者多半秉性凶暴,爱用酷刑,当然也包括车裂在内。今天可以看到的记载,车裂常用 车裂于惩治那些**丧理、忤逆不孝之徒。前凉姑臧(在今甘肃武威)有个叫白兴的人把自己的女儿作妾,其妻妒忌,白兴大怒,就把妻当作婢女,伺候女儿。郡县把此事上奏,凉王张骏大惊道:“这真是自古没有听说过的怪事!”于是下令将白兴在姑臧闹市区车裂示众。前秦建元三年(367)有司奏报说,某人偷窃了他母亲的钱财而逃走在外,被官府抓获,打算把他流放到边远地区。太后(苻坚的母亲苟氏)听说此事,气愤地说:“罪款三千条,没有比不孝更大的了。应该把这不孝之子在市朝处死,为什么却要把他流放到远方去呢?难道中国外能有无父无母的地区吗?”于是苻坚下令将不孝子车裂处死。同年,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有个百姓听信了他的妻子的挑唆,打算害死自己的母亲,就让母亲坐上车子,说是去看望亲戚,一直拉到南山中。母亲问他:“儿呀,去亲戚家怎么走到这里来了呢?”儿子怒斥她说:“老丫头,不许多嘴!”就让母亲下了车,领她到溪谷之间。这个不孝子离家的时候,妻子悄悄嘱咐他,一定要把母亲身上穿的内衣带回来,因此他在杀母亲之前必须脱下母亲的内衣。但是,他不好意思亲自动手,就背朝着母亲,厉声命令 车裂母亲自己脱衣。母亲哭着说:“我生你养你,想不到今天落个这样的下场。你既然听信媳妇的话,把我杀死就算了,不要逼索这件衣裳罢。”儿子又怒斥她不许多嘴,更严厉里命令她快脱。母亲悲愤之极,呼喊到:“天神,山神,你们都看见了吧!”话音未落,只见儿子手中的刀,忽然向着他自己的头顶砍下,身体栽倒在岩穴中。母亲见儿子已死,乘车返回,到家时天已经黑了。媳妇以为是丈夫回来了呢,迎上去问道:“我要的那件衣服拿回来了吗?”母亲大声呼唤邻居,人们抓住那位恶妇送到官府。官府把此事奏报朝廷,苻坚下令把恶妇车裂以示严惩。这是见于史籍记载的受车裂之刑的唯一的一位女性。此外,南燕慕容超即位时,左仆射封嵩派黄门令牟裳对太后说,慕容超不是太后亲生,应该按照旧规,立慕容钟为帝。慕容超逮捕封嵩,要把他斩首,封嵩请求允许他回家和母亲告别,慕容超说:“你这样的人还知道有母亲,那么为什么要离间别人的母子关系呢?”于是又下令把封嵩的斩首改为车裂。西秦时,乞伏公府弑杀叔父乞伏乾归,乞伏乾归的长子乞伏炽磐讨伐公府,把他擒获,之后将乞伏公府和他的四个儿子同时车裂处死。北魏道武帝时,范阳卢溥聚众叛乱,道武帝拓跋珪擒获卢溥和他的儿子卢焕,都处以车裂之刑。
北齐时期
北齐时**分为四等,最重的要用车裂,北周时**分为五等,第五种为车裂。这都是朝廷明文规定 商鞅变法的法律。隋朝建国后,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元年(581)颁定新刑律,废除前代鞭扑、枭首、车裂等酷刑。过了不久,隋炀帝杨广又把各种酷刑都恢复起来。杨玄感谋反,兵败被擒,炀帝把他斩首,并诛灭九族,参与谋反的人当中罪恶大的,有的被车裂,有的被枭首,有的被截断手足又用乱箭射死,有的被处死之后又让文武百官脔割死者身上的肉而食之,残酷手段无所不用。隋炀帝不仅荒淫而且暴虐,这导致了他后来的灭亡。
唐朝时期
唐朝废弃隋代苛政,也不再使用车裂。直到唐末,才偶尔又见。那是唐昭帝天佑二年(905)十二月,朝廷将守司空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柳灿贬为登州刺史,将太常卿张廷范贬为莱州司户,第二天,又下令将柳灿斩首,将张廷范车裂于都市。五代时的车裂之刑见李存孝一例。五代以后,只有辽曾规定“**不轨者,五车轘杀之”。如保宁十年(978)九月,平王隆先子陈哥谋害其父,被车裂处死。其他各代正式规定的残酷的**虽然仍有凌迟、剥皮等,但车裂基本上见不到了。
关于哪个朝代忤逆处死和哪个朝代忤逆处死最多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