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9 20:16:14
明清时期被归为“贱籍”的九姓渔户,具体是指哪九姓?
最近有读者询问御史,明清时期的九姓渔户具体是哪九个姓?这是明清时期的一个较为冷门的知识点,估计很多人不一定了解,所以就具体来聊聊这个话题。
明清时期,民分四等“士、农、工、商”,在此之外还有一个贱民等级。诸如丐户、堕民、疍户、乐户、九姓渔户以及衙役、仵作一类的,这些都被归为贱民。
既然重点是讲九姓渔户,其他的这里就不多做赘述了。
九姓渔户又名“九姓渔船”,俗称“江山船”。这种船户以舟为家,不在陆地上居住。明清时代,他们的籍贯属于严州府建德县,踪迹遍布杭州、绍兴、金华、衢州四府之间。活动于衢江、东阳江、桐江以及富春江上。
至于九姓渔户这个称呼是何时诞生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主流认为是南宋灭亡时亡国大夫效仿伯夷叔齐之志,舟居捕鱼为生。按理说这种做法是古代士大夫的一种高尚行为,为何后来这些以舟为生的人就成了贱户呢?
对于这个问题,史料中也没有确切的说法,传说是朱元璋灭了陈友谅后,将其子孙贬为渔户,将他们另外编定户籍,禁锢在江上。于是,这些舟户从此 “岸无寸土,惟家于船,男为船户,女为流娼”。
但是民国时期曾修《建德县志》,对九姓渔户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些传说不足为信。提出渔户早在唐代时就有,与陈友谅没有任何关系。实际上,九姓渔户的起源难以弄清楚。
九姓渔户的起源我们不必深究,重点还是要搞清楚是哪九个姓。所谓的“九姓”,具体是指陈、钱、林、李、袁、孙、叶、许、何等九姓。同治时期,九姓中的李姓已经没有了。
九姓渔户的户口以及船只数目是有过具体统计的,这些都要编入官府的户籍册中。道光、咸丰年间,九姓渔户的船只数量尚有一千数百艘,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被焚毁者很多,至同治初年仅存数十艘,九姓户口总数也仅剩三百余户。同治六年,建德九姓渔户登记注册者为八姓一百九十六户,船只数量不详。
九姓渔户从事的职业不仅仅是捕鱼,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操小舟,养鸬鹚,结网打鱼为生。有的从事沿江客运,还有的从事“头亭”。头亭就是将船只装饰精雅,雇佣一些民间女子,学习弹唱,在船上陪酒乃至伴宿。
明清两朝政府历来向九姓渔户征收丁税、渔课。根据《建德县志》的记载,清代时九姓渔户要想朝廷缴纳丁银二百一十八两,渔课九十四两。而且在征收的过程中,地方官府又有加征、加派的情况。
九姓渔户长期遭受官府和民人的歧视,与良民不得通婚。但在清初时期并没有找到官方将九姓渔户定为贱籍的文件。而且雍正时期,曾下令废除了贱民制度。
可是到了乾隆三十年,礼、户二部议准,以山陕等省乐户、丐户的成例,令浙江地方将九姓渔户“照此办理”。这个条例的出台实际上是肯定了过去视九姓渔户为贱民的这一事实的合法性。
九姓渔户的贱民户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要想获取与良民完全平等的政治权利,必须是四代以后的子孙,符合这个标准,就可以向当地官府上报准入良籍。
实际上,到了晚清时期,九姓渔户的地位仍然十分低下,即使是民国九年的记载,仍称“至今贱视之”。时至20世纪20年代末,九姓渔户的问题仍然存在。
1927年至1928年间,浙江省政府通令将九姓渔户解放,要求各县将九姓渔户的人口统计备案,并出台方案改良他们的职业,提高其生活水平。根据这项政令,杭州、衢州、开化等地政府,纷纷出台了相关措施予以解决。至此,九姓渔户才最终获得了与一般百姓同等的地位。
明清时期,被归为贱籍的九姓渔户,指的是哪些姓氏?
明清时期,被归为贱籍的九姓渔户,指的是哪些姓氏?
封建社会阶段是一个级别十分明晰的阶段,有一些阶级为了更好地反映出自身的高雅性,会标新立异,严禁比自身低的阶级,在吃穿住行等层面,都需要各有不同。那样的心境和规章制度,铸就了许多的不幸。
大家接下来的关键,说的是明清时期的一个“贱民”级别,这也是差别于士农工商以外的级别,包含丐户、堕民、乐户及其九姓渔户这些,都被归结到贱民。
九姓渔户是哪些人?
九姓渔户又被称作船里九姓人,这一群体的人以舟为家,通常不容易涉足陆上上,这并不是是她们不愿,而不是不可以,不被容许上岸。她们一般是在富春江、新安江、兰江等地域主题活动,依据清朝时期的记述,这一群体人最多的过程中有接近两千只船,大约有八千多人。
她们是怎么问世的?广为流传较广的观点:九姓渔户大部分仅仅日常生活在河边的小渔夫,可是遭受官衙的挤压等时期要素的危害,让这其中绝大多数的家中逐没有生存条件,只有迫不得已为娼,也被称作“河山船妓”,是一群命苦的人。
但就算生活环境早已十分艰难,却还需要被对于,她们不可以上岸居住,不可以和岸边的人联姻,不可以穿长衣和鞋,跟不要说上岸去参与科举考试等。在时间段的直接影响下,她们逐步产生了一套是自身的习俗忌讳这些,那样的存活方法和巴瑶人会有一定的共同之处。
但是对于九姓渔户的发源也是有不一样的观点,有人说这也是陈友谅兵败后的名将子孙后代,被朱元璋强制性限定在水中,而且立过规定:“岸无寸土,惟家于船,男为船户,女为流娼”。
但在《建德县志》中表明,这些人是宋代流民,本应是士人大家族的人,来此去玩,可是由于南宋灭亡,她们回绝上岸,更不与岸边的住户联姻,用那样的行径表明自身不践元土,誓不叛变的信心。
有关九姓渔户的发源到现在为止都还没一个确立的结果,但是这九个姓氏大家倒是可以明确,说白了的九姓指的是:陈、钱、林、李、袁、孙、叶、何、许;但是除开这种姓氏以外,也有江、唐、胡、徐、施、季、潘、鲁、方、张、王、吴等姓氏也被包揽去在其中,有些人猜想后边的这种姓氏,可能是之后添加的,因此应当被称作“九姓赘婿”。
这一群体一直遭受挤压,赚得很少还需要遭受逐层盘剥,但是在乾隆皇帝三十年,官方网明确了他俩的合理合法。而且她们拥有解决这一群体的机遇!
要想摆脱九姓渔户,得到和一般普通百姓同样的公民基本权利,只有是四代以后的子孙后代,才可以去申请办理,对于能否过,这还得两说。
【总结】
但是就算拥有这一规章,在晚清政府,九姓渔户的影响力人就十分令人担忧,那样的状况乃至持续到了民国时期前期。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趋势,对公民权利的更加高度重视,九姓渔户最后解决了不公平的工资待遇,合情合理地走上了陆上,扎寨不会受到岐视,全国各地的政府部门陆续出来改进它们的生活方式,提升这些人的生活指数,过去的不友善管理决策,都伴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消退在人类的历史当中,变成新时期的养分。
汉武帝时期有没有贱籍?包括哪些?能不能入仕?
贱籍作为封建社会的特殊等级自古已有,清雍正皇帝时期废除。贱籍就是不属士、农、工、商的“贱民”,是古代社会等级的一种,贱籍世代相传,不得改变。属贱籍的贱民不能读书科举,也不能做官。这种贱民主要有浙江惰民、陕西乐籍、北京乐户、广东疍(dàn)户等。在绍兴的“惰民”,相传是宋、元罪人后代。他们男的从事捕蛙、卖汤等;女的做媒婆、卖珠等活计,兼带卖淫。这些人“丑秽不堪,辱贱已极”,人皆贱之。在陕西,明燕王朱棣起兵推翻其侄建文帝政权后,将坚决拥护建文帝的官员的妻女,罚入教坊司,充当官妓,身陷火坑,陪酒卖淫,受尽**。安徽的伴当、世仆,其地位比乐户、惰民更为悲惨。如果村里有两姓,此姓全都是彼姓的伴当、世仆,有如奴隶,稍有不合,人人都可加以捶楚。广东沿海、沿江一代,有疍户,以船为家,捕鱼为业,生活漂泊不定,不得上岸居住。江苏苏州府有丐户,也为贱民
中国古代户籍等级制度?比如贱籍,良籍,贵籍等等……都是怎么分类的?
按身份分类。
第一等是贵籍,一般以世家大族为籍,第二等是良籍,便是普通的老百姓,第三种是商籍顾名思义便是行商之人,第四等是奴籍,就是奴隶身份,一旦卖身可能就是一辈子的奴籍,除非主家开恩,舍得给官府一大笔钱,第五等便是贱籍,这贱户籍是那些妓子,戏子,等人。
贱籍又称贱民是指不属于士、农、工、商四民之列的中国古代的法定社会等级。贱民是等级社会中社会地位世代低于普通人的特殊的阶层,一般不能和普通民众通婚,在很多社会里贱民和奴隶制度有关。贱籍制度自古已有,沿袭千年,清朝雍正年间废除。
贱籍世代相传,不得改变,贱籍社会地位最低,不得参加科举,不能做官,从事当时社会所谓的“贱业”,备受社会歧视。主要有浙江惰民、陕西乐籍、北京山西等省乐户、广东疍(dàn)户、浙江九姓渔船、安徽的伴当、世仆、江苏丐户等。
扩展资料:
贱籍分布全国各地,地位较奴籍还低,浙江惰民、陕西乐籍、北京乐户、广东疍户、绍兴的“惰民”等。贱籍的产生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历史遗留、二是生活环境。前者大多本是达官贵人,因政治问题遭到迫害,祸及子孙后代。
绍兴的“惰民”,相传是宋、元罪人后代。陕西乐籍、北京乐户是坚决拥护建文帝的官员的后代,朱棣登基后将他们的妻女,罚入教坊司,充当官妓,陪酒卖淫,受尽**。陆地居住的广东人,将居船的疍户视为贱民。还有安徽的伴当、世仆,其地位比乐户、疍户更为悲惨。
贱籍制度自古便有,至清朝雍正年间才废除。雍正认为,这是相沿之恶习,应开豁为良。下圣旨令各地督抚查明具奏,废除贱籍。上百万地位极度低下的贱民,重归良民。建国后周恩来总理再次过问此事,这事才算真正完结。在这方面雍正不得不说是位好皇帝。
如果没有豁贱为良,这种歧视关系十有八九会延续到现代。贱籍一出生就定死一个人的未来,未免太不公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贱籍
哪个朝代有贱籍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贱内是什么朝代用的、哪个朝代有贱籍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