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17 18:34:18
《皇帝内经》的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主要内容?
《皇帝内经》作者并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医家增补创作而成;创作年代为先秦至汉。
《黄帝内经》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扩展资料
传统中医对于《黄帝内经》的盲目崇拜,其实也只是崇古情结的一部分,这种崇古情结阻碍了人们去质疑它,从而就难以获得发展。尤其是当现代人(清末以来)接触到了(正在转型中的)西方医学之后,非但没有借鉴西方医学之长(除了极少数人,但被中医界排斥),
反而把崇古情结发挥到了极致,拒绝承认医学的基础是对现实人体的研究,打着文化特殊性的旗号,拒绝承认错误,从而也就拒绝改进。在这种情况之下,古人无可奈何的错误,就变成了现代人坚决维护的迷信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皇帝内经
灵枢那一个字错了?
你好同学,应该是“灵柩”,不是“枢”。柩字读“jiu/四声”,灵柩就是棺材的意思。
希望能帮到你。
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是哪个朝代?谁编写的?
第一本医书是《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之书。《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卷81篇,共80余万言。
《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其内容看,非一人一时之作,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战国时期医学理论水平的,基本定稿时期应不晚于战国时期。当然,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
《黄帝内经》所引古代医籍。有《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经脉》《五色》、《脉经》等。说明在《内经》之前已有许多种医书流传於世。
经络与针灸,在《黄帝内经》中,居于主体地位,继承和发展了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侯》和张家山汉简《脉书》,乃至扁鹊等的经络学说和**治疗经验,在**治疗上,不仅突破了上述帛简医书和《五十二病方》等只采取灸法的水平,同时也远比《史记·扁鹊传》记载的治疗经验更加具体和系统。在《黄帝内经》中,《灵枢》:经脉篇、经别、经筋,更加完整和系统地论述了经络学;《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论等篇,论述了**器材的制备;《素问》:气穴、气府、骨空、水热穴等各篇,论述了腧穴分布;《灵枢》:九针十二原、邪客等各篇,论述了持针法则;《素问》:八正神明、离合真邪等各篇,论述了**的补泻方法;《灵枢》:诊要经终、禁例等各篇,论述了**禁忌等,以及各种疾病的**疗法。
阴阳五行学说被引入医学,最早是秦国医和,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的“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惊”,也反映了五行学说的内容,这段文字后来载入《灵枢·经脉篇》,《素问·脉解篇》说:“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说明阴阳五行学说,已被引入医学理论中。
《黄帝内经》撰成之初,在战国时代可能为《黄帝脉书》、《扁鹊脉书》等20余种单行本。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校书,始由李柱国等校定为《黄帝内经》十八卷。到东汉初班固撰《汉书》时,这些医籍的传本仍被完整保存,而载于《汉书·艺文志》。东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魏末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即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亡失”。
1、《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将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2、《素问》,在汉魂、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实际只有八卷。这个传本先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佑·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黄帝内经》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黄帝内经》的著成,不仅在中国受到历代医家的广泛推崇,即使在国外的影响也不容低估。日本、朝鲜等国都曾把《黄帝内经》列为医生必读课本,而部分内容还先后被译成英、法、德等国文字,在世界上流传。近年来一些欧美国家的针灸组织也把《黄帝内经》列为针灸师的必读参考书。
参考资料
《灵枢》与文化的传承
1、
《黄帝内经》的下半部《灵枢》,在北宋时期已经没了。国家组织人去校对医书,到处找不到。
这时呢,高丽国传来信了:老大,这书传到我国后,我们还保存着呢。您需要的话,我们当然要献上了。但是呢,我们有个请求,听说你们最近编了一套很厉害的治国策略的书——《资治通鉴》,能不能给我们一套?
北宋的很多大臣们就不愿意,说这是治国策略,不能出口。
但是宋仁宗考虑之后,还是决定换。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灵枢》。
然后,过了没多久,《灵枢》又没了,因为没多久,靖康之耻,国破家亡,《灵枢》又丢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是南宋时期,史崧的家藏本。
2、
从《灵枢》的亡失,我们会发现什么呢?
[if !supportLists]第一、[endif] 文化不是永存的,是会消失的。
一栋钢铁水泥的高楼大厦,如果不好好维护,可能过几百年就没了。
更何况是文化这种纯意识的东西,没有人传承,文化会消失。它不是天然、永恒存在的。
[if !supportLists]第二,[endif] 我们是不了解古人的。
后人总以为前人蠢。
后一代总以为前一代蠢。
因为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
因为进化论,因为近代国情,我们认为文化的发展是直线的,是越来越高级。
未必。
拿禹州来说,600多个村庄,如果让当地人追溯历史,最早只能追到清初大**。偶然的,最多在族谱的只言片语中,追到明初大**。
不要说古人如何如何,即使是自己的直系祖先,他们三百年前是怎么衣食住行,怎么娱乐思考,怎么传承信仰,后人其实几乎是全然不知道。
更毋庸说文化的传承了,禹州的这块土地上,诞生过黄帝一脉、老子一脉、韩非子一脉、陈氏儒学一脉、玄奘一脉等等的文化,有哪个传下了?后人别说传承,连能通读他们思想的人都是凤毛麟角。
第三、时间是一个假象,文化的传承只有“以心印心”一种方式。
文化的传承,只有一种方式:以心印心。
你的心,达到了孔子的水准,对世界的认识达到一种境界,才算是儒家的传人。
你的心,达到了黄帝、岐伯的标准,对世界的认识达到一种境界,才算是中医的传人。
……
你看,在这个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时间是一个假象:
几万万万人,生活在孔子的时代,却不知道孔子的心是什么?
你离孔子隔了几十代人,却有可能完全理解他。
文化的传承,是超越时间、空间的。
你契入进去,就是以心印心,就是全然明朗。
你契入不进去,就是两张皮。
中国人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们习惯性从自我出发,以为是一个鹤立鸡群的人,接过了一个仙风道骨的神仙的衣钵,然后屠龙在手,号令天下,谁敢不从。
哪是这回事?
当你真明白了孔子、老子、释迦牟尼明白的那个东西,就是天地有了心,生民有了命,继承了往圣绝学,万世开了太平。
绝不是让你去开疆拓土,像欧洲近代,法国欺负了德国,德国憋着劲又回怼法国,法国再复仇,德国又打回去,恩恩怨怨没有尽头。
3、
总结回来:
文化是会消失的。
时间是假象,没有古人、今人的区别,有的只是心境的不同。
孔子从不曾离开,弥勒也不是五亿多年后才来,此时法华会上花开的正好,只是,你看不看的到?
《黄帝内经》的作者、朝代?
张景明黄帝内经
链接:
提取码: nacg **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灵枢哪个朝代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灵枢是什么、灵枢哪个朝代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