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07 03:42:05
导语:寒湿发烧,除发烧本身外,首先的表现便是头痛昏重。下面是我整理的孩子发烧怎么办,欢迎查阅。
1孩子风寒发烧
①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风寒发烧
风寒发烧的中医辨证要点:清鼻涕,清稀痰,淡红舌,不出汗。
判断孩子是否风寒发烧,一定要完全符合以上证型,才可以确定,只要有一个不符合就要继续辨证,比如说孩子的鼻涕、痰液不是清稀的,而是黄的,就说明是化热了;或者孩子的舌头是红色的,也说明是化热了;或者孩子老是出汗,也不是风寒发烧,家长一定得综合起来判断才行。
②治疗孩子风寒发烧的食疗方:葱姜豆豉汤
配方:葱白1段(留根须)、生姜2片(带皮)、淡豆豉(药店买)5克。
用量:三岁以内的孩子,一次喝小半碗。三岁以上的孩子一次喝半碗。六岁以上的孩子一次可以喝多半碗或者一碗。酌量频服,服后汗出热退即可。
具体方法:葱白切成3厘米长短的一小段,鲜姜切成一元硬币大小、薄厚的2片,放5克淡豆豉,煮开锅后再熬5分钟即可。饭后半小时左右服用。
孩子发烧怎么办?这11条退烧方法,立竿见影!
2孩子风热发烧
①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风热发烧
风热发烧的中医辨证要点:黄浊涕,黄黏痰,红肿痛(舌头、咽喉、扁桃体、淋巴结),微有汗。
②治疗孩子风热发烧的食疗方:菊薄豆豉汤
配方:菊花6克、薄荷6克、淡豆豉5克。
用量:三岁以内的孩子,一次喝小半碗。三岁以上的孩子一次喝半碗。六岁以上的孩子一次可以喝多半碗或者一碗。酌量频服,服后汗出热退即可。
具体方法:菊花、薄荷、淡豆豉用水煮,煮开锅后再熬5分钟即可。饭后半小时左右服用。
3孩子积食发烧
①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积食发烧
积食发烧的中医辨证要点:不想吃,肚子胀,口异味,红厚黄,便不调,睡不香。
事实上,除了上边提到的三点之外,积食的症状还有:呕吐酸臭或不消化食物、口腔溃疡、手足心热、汗出以及过敏等,但这些都不是必然出现的,所以家长主要还是以上述三组症状作为判断证型。
②治疗孩子积食发烧的食疗方:山楂陈皮大麦汤
配方:山楂8克、陈皮6克、大麦8克。
用量:三岁以内的孩子,一次喝小半碗。三岁以上的孩子一次喝半碗。六岁以上的孩子一次可以喝多半碗或者一碗。酌量频服,服后汗出热退即可。
具体方法:山楂、陈皮、大麦用水煮,煮开锅后再熬5分钟即可。饭后半小时以上服用。
孩子发烧怎么办?这11条退烧方法,立竿见影!
4孩子夹惊发烧
①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夹惊发烧
夹惊发烧的中医辨证要点:惕哭闹,睡不安,手足动。
②治疗孩子夹惊发烧的外用疗法:菊花枕
用药:100克白菊花、100克绿豆衣、200克蚕沙。正规中药店可买到。
菊花枕是治疗孩子惊吓上火的一个特别好的外治方法,源自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专门针对小儿容易化热生火的体质特点而制。
5孩子寒包火型发烧
①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寒包火型发烧
一般情况下,孩子发烧的初期多是风寒发烧,但如果孩子的体质偏热或治疗不当,便可能很快转变成风热发烧,这个由风寒发烧向风热发烧转变的中间状态,就叫作“寒包火型发烧”,又称外寒内热型发烧。“寒包火”,顾名思义,就是寒在外、火在内,内火被外寒给包住了。此时,孩子的皮肤肌表是风寒发烧的特点,表现为发烧、不出汗,但再往里走就表现为风热发烧的特点了,表现为鼻涕、痰变黄变稠,舌头变红,舌苔变黄。同时,咽喉、扁桃体、淋巴结也可能变得红、肿、痛,并且因为风寒邪气入里化热,所以孩子也可能会出现心烦哭闹等症状。
②治疗孩子寒包火型发烧的中成药方:麻杏甘石颗粒
孩子有寒包火型发烧,家长可选择麻杏甘石颗粒。
具体用量:一般情况下,三岁以下的孩子一次吃成人的三分之一量,三岁以上六岁以下的孩子一次吃二分之一量,六岁以上的孩子按成人量服用。服至微微汗出烧退后即可。
孩子发烧怎么办?这11条退烧方法,立竿见影!
6孩子少阳发烧
①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少阳发烧
首先是往来寒热——孩子一会儿感觉到冷,一会儿感觉到热,或一会儿发烧,一会儿又不烧了,这就叫往来寒热。除了往来寒热外,孩子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口苦、嗓子干或红肿、眼睛发红、发酸、看东西有黑影,或者常常流泪,以及耳痛、耳痒、耳聋、心烦哭闹、不想吃饭、舌边尖红、苔白微黄等症状。
少阳发烧的症状比较多,也比较杂,不一定会全部出现。一般情况下,如果孩子发烧后,以上症状中有三个症状同时出现,比如往来寒热、恶心、口苦,或发烧、呕吐、嗓子干等,那么我们基本就可以判定这个发烧是少阳发烧了。
②治疗孩子少阳发烧的中成药方:小柴胡颗粒
和解少阳,可以给孩子服用小柴胡颗粒。
具体用量:一般情况下,三岁以下的孩子一次吃成人的三分之一量,三岁以上六岁以下的孩子一次吃二分之一量,六岁以上的孩子按成人量服用。
7.孩子寒湿发烧
①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寒湿发烧
寒湿发烧,除发烧本身外,首先的表现便是头痛昏重。如果孩子在发烧的同时总是抱着头,或者总敲头,那么我们就要考虑,这个发烧可能是寒湿发烧。同时,孩子还可能会出现胸脘痞闷、不想吃饭、上吐下泻等症状,都是湿浊之气影响胃肠功能的表现。吐泻,是身体本能地想把寒湿之气排出去;不想吃饭、胸脘痞闷,也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症状也可以辅助家长判断孩子是否是寒湿发烧,比如身体倦怠、肌肉发疼、干什么都懒得动等。因为引起发烧的是寒湿性的邪气,并且孩子脾胃的阳气也比较受伤,所以寒湿发烧的舌象是偏淡色的胖大舌、白腻苔,并且水滑。舌苔水滑的原因是因为孩子的体内有湿邪,那么,白腻是什么意思呢?苔白,说明体内并没有热,邪气是偏寒性的;苔腻,则是因为有湿浊之气盘踞在体内,所以在舌面上表现为厚厚的、非常致密的一层舌苔,就像奶油雪糕一样。
②治疗孩子寒湿发烧的外用疗法:藿香正气水贴肚脐
可以用卫生棉球蘸藿香正气水后,用胶布固定贴在孩子肚脐上。藿香正气水里有很多祛寒除湿的药物,寒湿之邪一除,则发烧、头重如裹、胸脘痞闷等症状自然就好了。
用藿香正气水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
一是藿香正气水里有酒精,孩子皮肤很娇嫩,尤其是肚脐则更为娇嫩,因此贴上去孩子可能会感觉到刺痛。所以,如果孩子还小,可以用藿香正气胶囊,把胶囊里的颗粒倒出来,用温水调匀以后贴肚脐。
二是贴到孩子微微汗出,不发烧就可以了,不可贴太长时间,否则容易上火。
孩子发烧怎么办?这11条退烧方法,立竿见影!
8.孩子湿温发烧
①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湿温发烧
湿温发烧的症状,基本上就是风热发烧、少阳发烧和寒湿发烧的结合,如往来寒热、微有汗出、流黄涕、头重如裹、胸脘痞闷、恶心、吐泻、倦怠身疼、口苦、嗓子干或红肿、眼睛发红、发酸、心烦哭闹及不想吃饭等。湿温发烧后,因为邪气化热的缘故,所以虽然舌头也胖大,但却不像寒湿发烧一样颜色偏淡,而是要偏红一些,尤其是边尖较红。同时,舌苔也不再是白腻水滑,而是变为白中带些**发腻了。
②治疗孩子湿温发烧的外用疗法:用小柴胡颗粒、藿香正气水给孩子贴肚脐
孩子湿温发烧用小柴胡颗粒兑藿香正气水给他贴肚脐即可。如果孩子能口服这两味药,就更好了。
口服用量:一般情况下,三岁以下的孩子一次吃成人的三分之一量,三岁以上六岁以下的孩子一次吃二分之一量,六岁以上的孩子按成人量服用。
9.孩子营卫不和型发烧
①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营卫不和型发烧
事实上,还有一种发烧,也是流清稀的鼻涕,吐清稀的痰,舌头也是淡红色的,但是却会出汗,并且是时不时地出虚汗,出得还挺多,烧却怎么也退不了,同时,还伴有怕风、鼻子堵等症状。
②治疗孩子营卫不和型发烧的中成药方:桂枝颗粒
营卫不和型发烧,可以服用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的方子桂枝汤做成的中成药——桂枝颗粒。
具体用量:一般情况下,三岁以下的孩子一次吃成人的三分之一量,三岁以上六岁以下的孩子一次吃二分之一量,六岁以上的孩子按成人量服用。
喝完桂枝颗粒后,再喝点儿热大米粥,然后盖上被子好好睡上一觉,待周身微微汗出后,烧自然就退了。
孩子发烧怎么办?这11条退烧方法,立竿见影!
10.孩子阳虚发烧
①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阳虚发烧
首先,孩子也发烧,并且像风寒发烧一样不出汗。同时,孩子还会表现得比较怕冷——虽然风寒发烧的孩子也怕冷,但并不像阳虚发烧这么厉害——总喜欢在暖和的地方待着,总喜欢用衣服或被子捂着身体以保暖。此外,孩子的状态也会变得很“蔫儿”,面色也不是红扑扑的,而是有些淡白,没有光泽,甚至晦暗,而不像风寒发烧的时候,孩子的面色基本正常,精神也好,该吃吃、该睡睡、该玩玩。除此之外,舌象也很重要。风寒发烧的时候,孩子的舌象是淡红舌、薄白苔,但是阳虚发烧时,就一点儿也不红了。因为孩子的阳气偏虚,热量偏少,所以舌头的颜色也比口腔黏膜内壁的颜色要淡,舌苔也发白。
②治疗孩子阳虚发烧的中成药方:麻黄细辛附子颗粒
阳虚发烧的中成药可以选择麻黄细辛附子颗粒,也是医圣张仲景的方子。
具体用量:一般情况下,三岁以下的孩子一次吃成人的三分之一量,三岁以上六岁以下的孩子一次吃二分之一量,六岁以上的孩子按成人量服用。
11.孩子气虚发烧
①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气虚发烧
首先,就是感到非常乏力、倦怠。孩子可能不会说自己乏力,但如果孩子总喊累,玩一会儿就玩不动了,就基本可以判定他是气虚了。孩子还会经常地出虚汗——因为气虚,所以不能正常地收摄汗液,导致虚汗涔涔。同时,因为气虚不能很好地推动血液到面部,所以孩子的面色也偏白,并且缺少光泽,就像扑了一层粉似的。除此之外,因为气虚发烧并没有热邪的困扰,所以孩子的舌头也偏淡,并且舌苔也发白。
气虚发烧最主要的表现是乏力、倦怠,并且舌头也比营卫不和型发烧要更淡一些,面色也偏白,缺少光泽。此外,气虚发烧和阳虚发烧也需要注意鉴别:阳虚发烧虽然也精神倦怠、乏力,但是不出汗,而气虚发烧则常常地冒虚汗。
②治疗孩子气虚发烧的中成药方:玉屏风颗粒
孩子阳虚发烧,还可以服用玉屏风颗粒。
具体用量:一般情况下,三岁以下的孩子一次吃成人的三分之一量,三岁以上六岁以下的孩子一次吃二分之一量,六岁以上的孩子按成人量服用。
这个药比较好,如果孩子虽然没有发烧,但一有风吹草动就容易发烧,也可以吃它,能起到预防感冒的作用。但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玉屏风颗粒一定得是在孩子舌淡苔白、并且总是乏力、出虚汗的情况下才可以服用,如果孩子的舌头是红的,舌苔是黄的,或者并不乏力、冒虚汗,就不太适合了,否则容易上火。
其实,与其治疗已经形成的疾病,还不如在没有生病,或者即将生病时,就预先发现,并防患于未然,让它没有机会发展成疾病。事实上,这要比知道如何治病更加重要。预防孩子发烧,不外乎就是用中医理念去指导孩子的饮食起居、穿衣吃饭,等等。
全身都没什么力气。想睡觉的感觉有时全身发热冒汗
不是只有感冒才发烧的。类似感冒的发烧,中医称为外感发热,另有一种叫做内伤发热,是身体脏腑出了问题才发热的。从你的检查看来这些都不是。医生开药不负责任,既然并无感染,开那门子抗生素。
我个人怀疑是阴虚发热或者气虚发热。这些都是没有身体感染症状的发热。
你可以去找个中医看看。西药别瞎吃了。你吃太多了,中药就不太好使了。
中医治疗退热还是有一手的。
发烧的症状有哪些
此为气虚的表现:
一般气虚:全身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少气懒言,语言低微,自汗怕动,舌质淡,胖嫩,脉虚无力。
气虚的病理反映可涉及全身各个方面,如气虚则卫外无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气虚则四肢肌肉失养,周身倦怠乏力;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萎顿,头昏耳鸣;气虚则无力以率血行,则脉象虚弱无力或微细;气虚则水液代谢失调,水液不化,输布障碍,可凝痰成饮,甚则水邪泛滥而成水肿;气虚还可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从而表现一系列脏腑虚弱征象。
气虚的食疗
对于气虚者的饮食宜忌,应兼顾到五脏之虚的宜忌原则。 凡气虚之人,宜吃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温之物,宜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平补食品。忌吃破气耗气之物,忌吃生冷性凉食品,忌吃油腻厚味、辛辣食物
有这种现象的人可以试试下列药食:
粳米
性平,味甘,能补中益气。早在《别录》中即有主益气的记载,唐代食医孟诜亦云:粳米温中,益气。清·王孟英还把粳米粥誉之为贫人之参汤,他说:贫人患虚症,以浓米汤代参汤。气虚者宜常食之。
牛肉
性平,味甘,有益气血、补脾胃、强筋骨的作用。名医《别录》中说:牛肉安中益气,养脾胃。《韩氏医通》还说:黄牛肉,补气,与绵黄芪同功。足见牛肉补气之力,尤为显著,故气虚者宜常食之。
狗肉
性温,味咸,能补中益气,对气虚兼有脾虚或肾虚或肺虚或阳虚者更宜。《日华子本草》云:狗肉补胃气,壮阳,暖腰膝,补虚劳,益气力。《医林纂要》中还说,狗肉补肺气,固肾气。尤以秋冬季食之为佳。
鸡肉
性温,味甘,有温中、益气、补精、养血的功效。无论气虚、血虚、肾虚,皆宜食之。民间对气虚之人,有用黄芪煨老母鸡的习惯,更能增加补气作用。
鲢鱼
性温,味甘,能入脾肺而补气。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鲢鱼温中益气。清代食医王孟英也认为:鲢鱼暖胃,补气,泽肤。故气虚者宜食。
鳝鱼
性温,味甘,有补虚损、益气力、强筋骨的作用,气虚者宜常食之。《千金·食治》就曾说它主少气吸吸,足不能立地。《本草衍义补遗》亦云:黄鳝善补气。
鳜鱼
俗称桂鱼。可以补气血,益脾胃。《日华子本草》云:鳜鱼益气。《开宝本草》认为益气力,令人肥健。尤以气虚兼脾虚者最宜。
大枣
性温,味甘,为常食之物,它有益气补血的功效,历代医家常用之于气虚病人。《别录》说它补中益气,强力。唐代食医孟诜亦云:大枣补不足气,煮食补肠胃,肥中益气第一。所以,气虚者宜用大枣煨烂服食为佳。
樱桃
性温,味甘,既能补气补血,又能补脾补肾。《滇南本草》中记载:樱桃治一切虚症,能大补元气。
葡萄
性平,味甘酸,是一种补气血果品,除有益气作用外,古代医药文献还认为葡萄有健脾胃、益肝肾、强筋骨的作用。如《本经》说它益气倍力。《滇南本草》认为葡萄大补气血。《随息居饮食谱》亦记载:补气,滋肾液,益肝阴,强筋骨。所以,凡气虚伴有肾虚、肺虚和脾虚者,皆宜食之。
花生
性平,味甘。《滇南本草图说》称花生补中益气,不仅如此,花生还有补脾和补肺的作用,这对气虚而兼有肺虚或脾虚者更宜,且以水煮花生食用为妥。
山药
为补气食品,凡气虚体质或久病气虚者,宜常食之,最为有益。山药可以补肺气,补脾气,补肾气,故凡肺气虚或肾气虚或脾气虚的方药中,都常用到它。
燕窝
性平,味甘,有益气补虚、养阴补肺的作用,对气虚又兼肺虚者尤宜。《本草再新》曾说它大补元气。《食物宜忌》也有燕窝壮阳益气的记载。《饮食辨录》中还指出:燕窝,性能补气,凡脾肺虚弱,及一切虚在气分者宜之,又能固表,表虚漏汗畏风者,服之最佳。
人参
性温,味甘微苦,为中医最常用的有力的补气中药,也是众人皆知的补气食物,它能大补元气。《药性论》中说它补五脏气不足。《医学启源》还认为,人参治脾胃阳气不足及肺气促,短气、少气,补元气。气虚者食用人参,颇有功效,对气虚兼有阳虚或脾虚或肺虚者,食之更宜。同样的道理,党参和太子参也有人参相同的作用,也适宜气虚体质服食。《医学衷中参西录》亦云:能补助气分,并能补益血分。故气虚者宜食。由于西洋参性偏凉,且有养肺阴和降虚火作用,所以,对气虚而兼有肺阴不足者更为适宜。
黄芪
性微温,味甘,也是中医极为常用的补气中药,是民间常用的补气食品。不少医书都称黄芪补一身之气。《本草求真》认为:黄芪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以有耆之称。根据医家习惯,黄芪常与党参或太子参或人参同服,则补气之力愈佳,气虚体质食之更宜。
紫河车
性温,味甘咸,是笔者最常用的补气之物,它有着显著而有力的补气强壮作用。明代医家吴球说它益气补精。《本草再新》认为它能大补元气。凡气虚体质者,经常少少服食,确有卓著的补气效果。
此外,气虚者还宜食用糯米、粟米、玉米、青稞、番薯、南瓜、白扁豆、黄豆、牛肚、乌骨鸡、鹅肉、兔肉、鹌鹑、青鱼、鱿鱼、章鱼、熟菱、海松子、胡萝卜、豆腐、豆浆、马铃薯、香蕈、草菇、平菇、蜂王浆、红糖、白木耳、白术、甘草等。
不宜常吃寒凉饮食
气虚体质是小儿常见体质之一,常出现于鼻过敏、气喘、消化障碍、身材矮小、尿床、容易感冒、肥胖及心脏病等疾患,当您的宝贝,出现气虚质的症状越多,则表示气虚的严重度也越高,父母宜培养正常饮食习惯,如定食定量、避免吃零食,饭前尽量勿吃过甜、高脂肪或高糖之食物、饮料,以免过早产生饱胀感而降低食欲。而正常的作息及适度户外运动,都可避免气虚加重。 对气虚患儿,平时应注意饮食如:
1甘平
为主食,如葡萄、柠檬、木瓜、草莓、菠萝、枇杷、李子、菠菜、红萝卜、茼蒿、花椰菜、包心菜、豌豆、四季豆、花生、黑木耳、玉米、栗子、橄榄、豆浆、白米、糙米、黄豆、黑豆、赤小豆、冰糖、鱼肉、猪肉、鸡蛋……等。
2甘温
油菜、大头芥菜、番瓜、龙眼、荔枝、樱桃、番石榴、金桔、杨梅、桃子、杏子、李子、糯米、红糖、麦芽糖、大蒜、香菜、生姜、葱、茴香、醋、沙茶酱、牛肉、鸡肉、虾、黄鳝、淡菜、羊奶。
3甘凉
菱角、莲藕、香菇、冬菇、蘑菇、白木耳、瓢瓜、绿豆、豆腐、茶、麻油、生姜皮、苹果、莲雾、西红柿、甘蔗、香瓜、柳丁、无花果、蜂蜜、乌骨鸡、鸭、蟹、鳖、蛋白、牛奶。
以上食物轮流食用。尽量不要常吃冰冷寒凉或未熟食品,如西瓜、香瓜、水梨、柚子、葡萄柚、椰子、橘子、杨桃、柿子、香蕉、芒果、桑椹、奇异果、黄瓜、苦瓜、空心菜、筊白笋、豆芽、紫菜、海带、西洋菜、豆豉、荸荠、白砂糖、蛤蛎、蚌类,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当不可避免时,尽量在白天食用,因当外界阳气旺盛时,身体也较有抵抗寒气入侵的能力。
[编辑本段]气虚的预防
现代社会,存在着不同层面的压力,婴幼儿极易因外界的各种**,引起情绪波动,轻者自愈,严重者影响身心健康及生长发育,造成消化系统障碍,而气喘、发热等呼吸系统疾病的诱发,也认为与情绪激动关系密切,所以为使幼儿健康的发育,避免惊吓、勿娇生惯养、减少恼怒是身心保健的要点。
下面介绍几款补气食疗菜谱:
1、山药鲫鱼汤
主料:鲫鱼 500克
辅料:山药 50克 糯米 10克
调料:花生油 35克 料酒 5克 大葱 10克 盐 8克
烹饪方法:
1 鲫鱼去鳞、鳃、内脏,洗净,加少许精盐稍腌一会儿;
2 把山药去皮,洗净,切成片;
3 锅置于旺火上,倒入花生油烧热,放入鲫鱼两面煎一下;
4 烹入料酒,加鲜汤、山药煮熟,撒上精盐、葱花,淋香油即可。
食谱营养
鲫鱼:鲫鱼具有益气健脾、消润胃阴、利尿消肿、清热解毒之功能,并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山药含有皂甙、黏液质、胆碱、淀粉、糖类、蛋白质和氨基酸、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以及多种微量元素
2、木瓜鲫鱼汤
主料:鲫鱼 500克 木瓜 500克
调料:盐 10克 料酒 15克 胡椒粉 2克 姜 5克 大葱 10克 味精 2克
烹饪方法
1 将鲫鱼宰杀洗净,在鱼两面各刻一定花刀;
2 木瓜去皮、籽,切成片,洗净;
3 锅中倒入油烧热,放入鲫鱼煎至两面出现硬皮取出;
4 锅中倒入油,加入姜片、葱段,爆出香味后,烹料酒,加鸡汤、木瓜,水沸后再加入煎好的鲫鱼,加盖用小火烧至汤色乳白;
5 去掉姜、葱,调味并加入胡椒粉即可食用。
制作提示 本品需鸡汤约750克。
健康提示
1 健脾开胃,利尿。适于久病体虚、水肿、小便不利者食用。
2 鲫鱼含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等。
鲫鱼具有益气健脾、消润胃阴、利尿消肿、清热解毒之功能,并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木瓜有健脾消食的作用。木瓜中含有一种酵素,能消化蛋白质,有利于人体对食用进行消化和吸收
3、咸菜鲫鱼
主料:鲫鱼800克
辅料:大白菜(青口)100克 腌芥菜头50克
调料:姜10克 大葱15克 花椒2克 八角5克 味精2克 盐2克 醋10克
烹饪方法
1 将洗净的大白菜叶四、五片铺入高压锅底;
2 将去鳞去脏洗净的鲫鱼2~3条放在白菜上面;
3 将疙瘩咸菜切成片摆在鱼的上面;
4主料放好后加靠开水与主料平;
5 用纱布将姜、葱、花椒、大料包好放如入锅中(不能放盐
6 然后放点醋和味精,上盖起火15分钟即可。
食谱营养
鲫鱼:鲫鱼具有益气健脾、消润胃阴、利尿消肿、清热解毒之功能,并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大白菜是现今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家常美食,大白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风邪寒热湿什么意思
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称为发热。每个人的正常体温略有不同,而且受许多因素(时间、季节、环境、月经等)的影响。因此判定是否发热,最好是和自己平时同样条件下的体温相比较。如不知自己原来的体温,则腋窝体温(检测10分钟)超过374℃可定为发热。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包括各种传染病),其次是结缔组织病(胶原病)、恶性肿瘤等。发热对人体有利也有害。发热时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这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的痊愈�而且发热也是疾病的一个标志,因此,体温不太高时不必用退热药。但如体温超过40℃(小儿超过39℃)则可能引起惊厥、昏迷,甚至严重后遗症,故应及时应用退热药及镇静药(特别是小儿)。
证名。体温高出正常标准,或自有身热不适的感觉。发热原因,分为外感、内伤两类。外感发热,因感受六*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外感发热多实,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证;内伤多虚,有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发热类型,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以发热时间分,有平旦热、昼热、日晡发热、夜热等。以发热部位分,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又有瘀积发热、食积发热、饮酒发热、瘀血发热、病后遗热等。
[编辑本段]发热程度的判断
以口腔温度为例,发热程度可划分为:
低热 373~38℃(991~1004F)
中等热 381~39℃ (1006~1022F)
高热 391~41℃ (1024~1058F)
超高热 41℃ (1058F)及以上
腋窝温度
分为低热型(<38℃)中热型(38-39)高热型(39~40℃)、超高热型(>40℃)。
人体最高的耐受温度为406~414℃(1004~1020F),直肠温度持续升高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的脑损伤;高热持续在42℃以上2~4H常导致休克以严重并发症。体温高达43℃则很少存活。
感觉身体发热但体温不高,头上爱出汗怎么回事儿
中医学的风邪是引起风证的病因,中医将发病急暴,善行,数变,搔痒,开泄,动摇,强直等病症,均责之于风邪所致。风邪实属风症类比的病因命名,把具有发病急暴,善行,数变,搔痒,开泄,动摇,强直等特性的病症的致病原因,取类比象的命曰“风邪”,病症叫作“风证”。
此风绝非空气流动之风。风邪被误解为空气流动之风的人极多,不仅普通百姓有此误解,就许多中医而言,有此误解者并非少数。他们称之谓“邪风”“贼风”。
风邪作为风证的病因,它究竟是些什么东西,现代医学已有如下解读:
荨麻疹具有奇痒,忽起忽消的风团疹块,中医叫“培(白字,打不出)瘰风”,俗称“鬼风疙瘩”。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食物、药物、感染、接触某些动植物蛋白代谢物等诱因,或受热、情绪紧张促使乙烯胆碱释放等因素,作用于人体肥大细胞,释放化学介质组胺。组胺作用于皮肤粘膜,使局部微血管扩张、渗出、水肿,发生荨麻疹“风团”。以上,各种诱因,乙烯胆碱,肥大细胞,组胺,都属于“培(白字,打不出)瘰风”的风邪。
简介
编辑
寒即怕冷,是病人的主观感觉,临床细辨又有恶寒、恶风、畏寒、寒战之别。恶寒是指患者感到寒冷,但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不能缓解。恶风是指患者遇风觉冷,避之则缓,常较恶寒为轻。畏寒是指患者感到寒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则能缓解。寒战是指患者恶寒严重,而伴有全身发抖。
热即发热,是指患者的体温高于正常,或体温正常,但患者自觉全身或某一局部发热。如五心烦热(是指病人自觉胸中烦热,伴有手足心发热)、骨蒸发热(是指病人自觉有热自骨内向外蒸发)。
寒热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两方面。一般来说,寒为阴邪,其性清冷,感受寒邪,多见恶寒;热为阳邪,其性炎热,感受热邪多见发热。在机体阴阳失调时,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问寒热应首先询问病人有无怕冷或发热的症状,如有寒热症状,则应进一步询问怕冷与发热是否同时出现,寒热出现的时间、轻重、持续时间及有关兼症等。临床常见的寒热症状有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四个类型。
恶寒发热
编辑
恶寒发热是指病人在恶寒的同时,出现发热(体温升高),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是诊断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外邪袭表,影响卫阳“温分肉”的功能,肌表失于温煦而恶寒;邪气外束,腠理闭塞,卫阳失于宣发则郁而发热。在外感病中,由于恶寒是发热的前奏,故外邪袭表,无论是否发热,恶寒为必见之症。故古人有“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之说。由于感受邪气性质的不同,寒热并见的症状又有轻重之别,临床据此可判断表证的类型。
1 恶寒重发热轻
恶寒重发热轻为外感寒邪所致,见于表寒证,常伴有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等症。由于寒为阴邪,袭表郁遏阳气,故见恶寒重而发热轻。
2 发热轻而恶风
发热轻而恶风是外感风邪所致,见于伤风表证,常伴有自汗、脉浮缓等症。由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使腠理疏松,阳气郁遏不甚,故见恶风而发热轻微。
外感表证的寒热轻重,除与病邪性质有关外,还与邪正盛衰密切相关。如邪正俱盛者,恶寒发热皆较重;邪轻正衰者,恶寒发热均较轻;邪盛正衰者,多恶寒重而发热轻等。
3 发热重恶寒轻
发热重恶寒轻为外感热邪所致,见于表热证,常伴有微汗出、面红、咽喉肿痛、脉浮数等症。由于热为阳邪,易致阳盛,故见发热重而恶寒轻。
但寒不热
编辑
但寒不热是指患者只感怕冷而不觉发热的症状,见于里寒证。根据发病的急缓、病程的长短,可分为以下两个类型:
1 新病恶寒
新病恶寒可见于外感病初期尚未发热之时,或者寒邪直中脏腑的情况。若病人突感恶寒肢冷,伴有脘腹冷痛,喜温拒按,或咳喘痰鸣,脉沉迟有力等症,属于实寒证。多因感受寒邪较重,直接侵袭机体,使阳气郁遏,机体失于温煦所致。可见于表实寒证,亦见于里实寒证。
2 久病畏寒
久病畏寒是指病人经常畏寒肢冷,得温则缓,常伴有脘腹冷痛喜温喜按、少气懒言、舌淡嫩、脉沉迟无力等症,属于里虚寒证。多因素体虚弱,或久病伤阳,致使阳气虚衰,形体失于温煦所致。
但热不寒
编辑
但热不寒是指病人只感发热,不觉怕冷,甚或反恶热者。多属阳盛或阴虚所致里热证。根据发热的轻重、时间、特点的不同,可分为壮热、潮热、微热三种类型。
1 壮热
病人身发高热(体温 39 ℃以上),持续不退,甚至不恶寒,反恶热者,称为壮热,常兼有面赤、大汗出、烦渴饮冷、脉洪大等症。多因风寒表邪入里化热,或风热内传,邪正相搏,阳热内盛,蒸达于外所致。常见于外感温热病的气分阶段,或伤寒病的阳明证,属里实热证。
2 潮热
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者,称为潮热。根据发热特征和病机的不同,临床上常见有以下三种情况:
( 1 )阳明潮热热势较高,常于日晡之时(即申时,为下午 3 ~ 5 时)明显。因系胃肠燥热所致,见于阳明腑实证,故称之为阳明潮热或日晡潮热,属于里实热证。邪热入里,与胃肠糟粕互结,故热势较高,并伴见腹满、便秘、口渴、舌红苔黄厚燥等症;日晡为阳明经气正旺之时,抗邪力最强,故此时发热更甚。
( 2 )湿温潮热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不觉热,扪之稍久,即感灼手者),午后尤甚。因系湿热蕴结所致,常见于湿温病,故称湿温潮热。湿遏热伏,热在湿中,湿难透达,故身热不扬,并伴有身重、脘痞、苔腻等症。
( 3 )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自觉其热自骨内向外蒸发。因系阴虚内热所致,故称阴虚潮热,或骨蒸潮热。阴液亏虚,阴不制阳,虚热内生,加之夜间卫阳入里,内热更甚,故见午后或入夜低热,并伴见颧红、消瘦、盗汗、舌红少苔等症。
3 微热
病人的热势不高(多在 37 ℃~ 38 ℃之间),或仅自觉发热,体温不高者,称为微热或低热。一般来说,微热者的发热时间比较长,多属内伤疾患所致,按病机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 1 )气虚发热表现为长期微热,烦劳则甚,常伴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脉虚等症。由于脾虚气陷,清阳不升,久郁而发热。
( 2 )阴虚发热多表现为长期微热,其病机及意义见“阴虚潮热”。
( 3 )气郁发热表现为情志不舒,时有微热,常伴有急躁易怒,胁肋胀痛,脉弦等症。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化火所致。
( 4 )小儿夏季热表现为小儿在夏季气候炎热时长期低热不止,兼见烦躁口渴,无汗多尿等症,至秋凉时不治自愈。多因小儿气阴不足,不能适应夏季炎热气候所致。
寒热往来
编辑
寒热往来,又称往来寒热,是指恶寒和发热交替发作,是邪在半表半里,邪正相争,互为进退的病理表现。临床常见以下两种类型:
1 寒热往来,发无定时
是指病人寒热往来,交替而作,发无时间规律,常伴有口苦,咽干,目眩,胸胁满闷,不欲饮食,脉弦等症,见于伤寒少阳病。多因外感病邪,由表入里而尚未达于里,邪正交争于半表半里所致。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
2 寒热往来,发有定时
是指寒战和高热交替发作,发有规律,一日一作,或两、三日一作,并伴有剧烈头痛,口渴多汗等症,见于疟疾病。疟邪内侵,潜伏于半表半里的膜原部位,疟邪入内与阴相争则恶寒战栗,外出与阳相争则壮热,故寒战与高热交替出现,休作有时。
感冒十分常见,每个人都患过多次感冒。在中医看来,感冒就是外感邪气而致。在自然界有六种邪气,即风、寒、暑、湿、燥、火。风邪侵害人体,一般多侵害人的头面部位,常常外感风寒而引起的头痛、流鼻涕、打喷嚏、咳嗽、咽痛等。中医认为,外感以风寒、风热两种证症候最为多见,此外,时令之暑、湿、燥邪也能杂感而为病,所以又有夹暑、夹湿、夹燥等不同兼证。
中医强调,只有明确了“外感”属于哪一个“证型”,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治疗。
Part 1
风寒感冒
症状: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流清涕,咳嗽,痰清稀色白,遇寒症状加重,在暖和的环境会使咳嗽减轻。舌苔薄白而润,口不渴或喜热饮。
在人们的印象中,风寒感冒常常发生在寒冷的冬季,在天寒地冻的季节,穿得太少,被狠狠冻了一下,于是就患上了风寒感冒。实际上,在温暖的南方,四季不分明,气温变化却较大。因而,稍不注意,也会“受凉”而患上风寒感冒。比如,在炎炎的夏天,也会因汗出当风或贪凉引起风寒感冒。举个简单的例子,人在蒸桑拿的时候,温度非常高,但是从桑拿房中出来,不小心吹了风受了凉,就容易感冒了。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人大多数是属于阴虚或湿热体质,风寒容易入里化热,因此风寒感冒后,化热很快,一般数小时至数天就会出现咽痛、痰黄等热象,医生查体也会发现咽喉充血明显,甚至是扁桃体化脓肿大。但风寒初起时,患者有怕冷、出汗少或流清涕的症状,这其实就是风寒引起。
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医科闵存云副主任医师认为,在风寒感冒初起时,应尽早用生姜、葱白、红糖水发汗,所谓“在卫汗之可也”,邪在卫表时,用达到“汗之”的目的,微汗病解。如果不能缓解,出现了咽痛、痰黄等症状,再用清热消炎、抗病毒类药物,会取得一定的效果。需要强调的是,如果过早使用寒凉的药物,会导致风寒内陷,出现咽痛、咳嗽不愈。
治疗要点:
对于风寒感冒,治法应以辛温解表为主。应选用药性偏温、具有疏散风寒的药物,如风寒感冒冲剂、荆防冲剂、五积散、感冒软胶囊、伤风感冒冲剂、杏苏感冒冲剂,或者选用六味汤、桂枝颗粒等祛风散寒类的药物。此时不能用药性寒凉的中成药,如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丸、羚翘解毒丸,用错了会导致病情加重,或迁延不愈。
以中药板蓝根为例,其味苦性寒,能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适宜于身体壮实之人,但身体虚弱者却要慎用。同时,如果症状是风寒感冒,那么服用板蓝根就等于是“雪上加霜”,过于苦寒的用药,不仅易伤脾胃,且让病情加重而缠绵难愈。
饮食宜忌:
忌:各种冰制饮料;属寒凉性质的瓜果,如西瓜、梨、香蕉等。
宜:发散驱寒的食品,如生姜、葱白、芫荽、豆豉、紫苏等。
Part 2
风热感冒
症状:
恶寒轻、发热重、头胀痛,鼻塞、流浊涕,口干、咽喉肿痛,咳嗽、咯黄稠痰、不易咯出,舌红、苔薄黄。
5月5日就立夏了,在南方,气温会迅速升至30℃左右,贪凉饮冷,耗伤阳气,极易导致夏季感冒——热伤风。这种体内有热,又受了风寒的热伤风,主要症状有头痛、咽喉痛、流鼻涕,时而伴有发烧。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中医师陈瑞芳说,从中医角度来讲,热伤风是感受了六*邪气中的暑邪而致病的。因此,热伤风的发热与感受寒邪而产生的秋冬季感冒是有区别的,《内经·生气通天论》里记载,“因于暑,汗,烦则喘渴,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热病论》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出。”其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一般病人没有寒冷的感觉,只是发热、出汗多。所以,在夏天的热伤风,如果还像冬天感冒一样吃退热药,效果就不会好,而且还有一定副作用。
患热伤风其实比风寒感冒要难受。风热感冒的病因在于风邪和热邪的侵犯,治疗要祛风清热,使外邪泄出,才能解除表证(即症状)。陈瑞芳表示,在不发热或轻微发热的情况下,感冒患者可以采用食疗的方法祛风清热,如果汗出透了,热伤风可以不药而愈。
实际上,预防风热感冒的关键,是在大热天里切莫贪凉过度。不要因为天气炎热而睡在露天处;坚持冷水洗脸,但不能在出汗时用冷水冲洗身体;不能一出汗就去吹空调或风扇,更要避免冷风直接吹向身体……凡此种种,对热伤风都能起到预防作用。
治疗要点:
风热感冒治疗应选用药性偏凉的中成药,如桑菊感冒冲剂、双黄连口服液、风热感冒冲剂、羚翘解毒丸、柴黄清热冲剂、银柴合剂、清热解毒颗粒等。而不能用药性偏温的中药或中成药,否则,会引起发热升高,咽痛加重。
饮食宜忌:
忌:辛辣食品,如辣椒、花椒、肉桂、咖啡。
宜:清淡食品,以疏散风邪、清热解毒、止咳,如菊花、茶叶、白菜、白萝卜、甜梨、甜橙等。
Part 3
暑湿感冒
症状:
发热、多汗,腹痛、腹泻,关节疼痛,流鼻涕、鼻塞、咳嗽、咽痛,眼睛发红,倦怠、没有食欲。
广东的夏季,通常天暑下逼,地湿上蒸,致暑湿肆虐,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导致暑湿感冒,出现腹痛腹泻、感冒发烧甚至全身酸痛等。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林嬿钊说,在南方,从5月份到10月份,气温都比较高且雨水多,出现“暑湿”时有以下特点:
一是“重”。是指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像穿着湿透的衣服;
二是“阴”。身体阴盛则伤阳气,正不压邪,表现为腹泻、尿少、水肿等症状。
三是“黏滞”。“暑湿”的性质黏腻停滞,大便、白带多滞涩而不畅,身体疾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
四是“下”。“暑湿”邪气趋下,易袭**,还有些人易出现双腿水肿等。
由于暑湿感冒的病因是夏季感冒夹湿冒寒,所以又称为“寒伏暑”或“夏日伤寒”。暑湿感冒的症状特点既有寒湿郁于肌表,卫气不和的表证表现,又有湿浊中阻、脾胃不和而致的消化系统功能障碍的症状,一般持续7-10天,有的可持续2周左右。咳嗽往往是最迟消失的症状,可能会持续几周。
治疗要点:
对待暑湿感冒,不能热捂发汗,恰恰相反,应该清热解暑、宣肺解表。
应选用药性寒凉的药物,如暑热感冒冲剂。如果暑热夹湿,兼有胸闷呕恶、大便稀溏等,应选用兼有芳香化浊作用的药,如暑湿感冒冲剂,千万不能用温热性质的药。
饮食宜忌:
忌:此时应以清淡、易消化、不油腻等食物为主,忌食生冷食物。
宜:适当多吃清暑祛湿的食物,如薏米、绿豆,可以煮绿豆汤、鲤鱼赤小豆汤、冬瓜绿豆汤、荷叶饭等。
在中医的角度看:是脾胃气虚和气虚发热的症状,只要是脾胃气虚所致的,可以给吃中成药:补中益气丸,中气充足,则气陷得升,发热自除,诸证自愈,根据中医的基本原理:1:推动作用;2:温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5;气化作用。气虚防御作用作用下降,防御不到外界环境的变化,遇到天气变化,就抵御不了,所以易感冒容易发病;另外气虚固摄作用下降,固摄不到,气有固摄汗液津液等液态物质的流失,气虚固摄作用下降,就会出汗,大量出汗过多会伤阴伤津液,所以就会引起口干的
补中益气汤或者丸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1脾胃气虚证2气虚发热证3中气下陷证。适合你母亲症状使用的
平时可以用山药,白术石斛,天花粉煲粥或者肉汤给你母亲吃,既能补养脾胃气,又能生津止渴退热
以上就是关于孩子发烧怎么办全部的内容,包括:孩子发烧怎么办、规律性发烧、全身都没什么力气。想睡觉的感觉..有时全身发热冒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