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0 18:40:10
程颐是哪个朝代的理学创始人?程颐简介
人物生平
程颐,洛阳人,祖先世代居住在中山府,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
部员外郎迁居开封府,祖父程y迁居河南府(洛阳),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父程曾任黄陂县尉、兴国县令,历知龚、凤、磁、汉诸州,后官至太中大夫。
程颐自幼小聪明,十四五岁时,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程颐幼承家学熏陶,18岁时,就以布衣身分上书仁宗皇宗。年少而怀有雄心大志。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程颐24岁,随父入京师,到太学读书,主管太学的教育家胡瑗尝以《颜子所好何学论》试诸生,程颐在这篇文章中写道:"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而力行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故学必尽其心。尽其心,则知其性,反而诚之,圣人也",这篇文章受到胡瑗赏识,胡瑗授于程颐"处士"的身份。他上书仁宗皇帝,指出北宋社会的危机,开出救治时政阙失的良方,“救之当以王道”,宋仁宗未加理会。此后,他的名声和影响就更大了。此时开始在京师(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授徒讲学。
北宋嘉v四年(1059年),程颐受诏,赐进士出身。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偕兄于嵩阳讲学。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知扶沟县,“设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程颐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按旧例,程家世代为官,其父程享有荫庇子弟当官的特权,而程颐却把每次“任恩子”的机会让给了本家族的其他人,自己没出去做官,长期以“处士”的身分潜心于孔孟之道,并且又大量接收学生,从事讲学活动。
据今尚保存在河南嵩县程村的碑刻记载: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太尉文彦博鉴于程颐“著书立言,名重天下,从游之徒,归门甚众”,就在洛阳鸣皋镇的一个小村庄拨了一块土地,专门为他建修了一座“伊皋书院”,让他在此讲学近20年。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王安石变法失败。由司马光、吕公著等人推荐,程颐被授为汝州(今河南临汝县)团练推官,西京(洛阳)国子监教授等职。在司马光等人的推荐书中说,河南隐逸之士程颐,博学好古,安于贫贱,恪守节操,言必忠信,动遵礼义,希望朝廷让他出来做官,委以重任。程颐没有接受任命。次年应诏入京,受命为崇政殿说书,其职务是教皇帝读书。当时的宋哲宗年幼,司马光等人推荐程颐教他读书,共目的是让宋哲宗不再奉行宋神宗的改革政策。程颐就职之前,就给皇帝上奏,提出了君子应重视“涵养气质,薰陶德性”,注重道德修养,还要经常接近品行高尚,敢于当面规劝君主之过失的臣僚。此外,他还提出,要让给皇帝讲书的侍讲官坐着讲,以示“等儒重道之心”(《二程集·论经筵事札子》)。上述建议,表现了自孔、孟以来,儒家学者不遗余力宣扬“圣王之道”和以“帝王之师”自任的本色。就职以后,他经常以向皇帝讲书的机会,借题发挥,议论时政。由于他在君主面前,敢于“议论褒贬,无所顾避”,这就一方面使其名声越来越大,吸引了许多读书人纷纷向他拜师问学,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一些朝臣对他的不满,有人指责程颐,要求把他“放还田里,以示典刑“(《道命录》)。在这种形势逼迫之下,他只好上书,自动要求辞职回乡。
北宋元v三年(1088年)起,程颐便基本上脱离了政治生活,在洛阳从事讲学活动。
宋哲宗即位,以司马光的旧党人物上台,司马光、吕公著、韩绛等共同上疏,推荐程颐。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程颐以布衣受诏,任崇政殿说书,程颐竭尽忠诚,训导年幼的哲宗,完全是为了辅助国君实现尧舜之治,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程颐由布衣一跃成帝王之师,致使一部分人对他反感,以苏轼为首蜀派同程颐为首的洛派互相攻击,引起了在京城两派对立局面,程颐受到谏议大夫孔文仲的奏劾,被罢去崇政殿说书之职。
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在新、旧两党的斗争中,因新党再度执政,他仍被定为反对新党的“奸党”成员,贬到四川涪州(今四川绵阳市)。交地方官管制起来。后来,这种打击又累及于他的儿子和学生。
元符元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迁程颐至峡州(今河南三门峡),短暂恢复其官位。
崇宁元年(1102年),恢复新法的宋徽宗还下令追毁了他的全部著作(实际上,由于其著作对巩固封建统治有用,在其门人保护之下,仍被保留下来)。程颐又被夺去官位。卒年75岁。
程颐死后,洛阳地区凡与他有关系的朋友和门生都不敢去送葬。“故祭文惟张绎、范域、孟厚、尹l四人。”
主要成就 理学建树
创立洛学
程颢、程颐兄弟,世称“二程”。二程十五、六岁时,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二程的学说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并无二致。皆以“理”或“道”作为全部学说的基础,认为“理”是先于万物的“天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有理则有气”。现行社会秩序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则是逆天理。提出了事物“有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强调人性本善,“性即理也”,由于气禀不同,因而人性有善有恶。所以浊气和恶性,其实都是人欲。人欲蒙蔽了本心,便会损害天理。“无人欲即皆天理”。因此教人“存天理、灭人欲”。要“存天理”,必须先“明天理”。而要“明天理”,便要即物穷理,逐日认识事物之理,积累多了,就能豁然贯通。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二程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提倡在家庭内形成像君臣之间的关系。
二程不仅是北宋时期开创新儒学的“五子”之一,他们所创立的“洛学”,还使理学具有了完整的形态,因而又是宋明理学的实际创立者。
二程兄弟自幼熟读圣贤之书。后来,兄弟二人终于成一代儒学**,受到各地士人的尊崇,纷纷拜师于其门下。二人不仅竭尽全力为之传道受业,并开创了自己的学派——洛学。程颐年轻时在太学一举成名,20余岁就开始接纳门生,教授儒学。程颢自诩于“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己任。”(《二程集》第638页)程颢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退休回乡,便同其弟住在一起,二人日以读书劝学为事,当时“士大夫从之讲学者,日夕盈门,虚往实归,人得所欲”。由于兄弟二人长期讲学于洛阳,其所形成的学派才被称为“洛学”,这个学派在中国学术思想上具有重大的影响。
二程从事学术活动多年,培养了大批理学人才,特别是跟随程颐求学的**很多,其中著名人物谢良佐、杨时、游酢、吕大中、吕大均、吕大临、邵伯温、苏口、尹l、张绎等人。在这些人之中,又以杨时和谢良佐最为出色,此二人对洛学的贡献、对二程学说的承传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天道与人道统一
从哲学角度讲,理学所探讨的中心问题仍然是宇宙自然和人生的问题,其着重点主要是探讨社会人生问题,对于宇宙自然的探讨在儒家来说,历来重视不够。《论语·公冶长》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对于人的本性问题,孔子只讲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句,他基本上不讲天道,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这大概是受子产“天道远,人道迩”这一思想影响。然而,孔子很重视“天命”,相信命运之天或主宰之天,因为这个“天”是不可捉摸、不可驾驭的。从经验上讲,天似乎有意志又似乎无意志,故孟子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至而致者,命也”(《孟子·万章上》),孔子强调尽人事、知天命,对有益社会国家的正义事业,要竭尽全力去做,作一个“君子”,应该对社会负责到底,做得到的,则是“天命”可为,如果失败了,也“不怨天,不尤人”。荀子十分重视对天人关系的研究,提出了“天人相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学说,他不相信“天命”,认为天是自然现象,没有意志,特别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汉代的董仲舒从神学角度鼓吹“天人合一”,断言天有意志,能主宰万物、主宰社会人事,把一切自然现象都说成是天的意志所为,乃至说人是天的副本,是天依照自己的模样**的。他还提出“天人感应”的说教,断言一切人事皆由上天支配。他从《公羊春秋》出发,把儒学思想同天命神学相结合,从而神化了儒家学说。这种理论经不起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实践的检验,因而失去了它作为封建统治者的精神支柱作用。
理学创始人,虽然也着重研究人道问题,但他们为了从形而上学的高度去论证“圣人之道”和伦理道德的至高无上性,为了把天道与人道统一起来,因而也重视对天人关系的研究。理学奠基人之一的邵雍就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皇极经世·观物外篇》)他们认为,天地万物和人,都统一于“道”。二程主张“理”即是“道”,程颢说:”理便是天道也”(《遗书》),又说:“理无形也”、“无形为道”(《粹言》),“天有是理,圣人循而行之,所谓道也”(《粹言》),所以人们也把理学称之为“道学”,因为在他们那里,“理”和“道”是同等的概念。
重视教育 程颐既是北宋理学家,同时还是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程颐24岁时曾在京师(今河南开封)授徒讲学。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偕兄于嵩阳讲学。元丰元年(1078年)知扶沟县,“设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元丰五年,文彦博将其鸣皋镇(今河南洛阳伊川县境)之庄园赠给程氏,乃自建伊皋书院,讲学其中几达20年。同程颢一样,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圣人,“圣人之志,只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圣人以天地为心,“一切涵容复载,但处之有道”,因此,教育必须以培养圣人为职志。
在教育内容上,主张以伦理道德为其根本,“学者须先识仁。仁者蔼然与物同体,义、智、信,皆仁也。”《宋史》称他“学本于诚,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指南,而达于‘六经’”。他不仅勤奋好学,还谦让大方。曾从师于周敦颐。
教育以德育为重,强调自我修养,“格物致知明本末”,其途径为致知、格物、穷理。“致知则智识当自渐明”,致知乃在穷理,即尽天理。致知的办法是“格物”。“格者,至也”,“格”是内感于物而识其理。“耳目能视听而不能远者,气有限耳,心则无远近也”,因此认识事物的关键乃在“心”。心“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故致知重“内感”而不重外面事物。在学习方法上,强调求其意,“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义不晓而见意者也”。
另外,主张读书要思考,“不深思则不能造其学”。或曰:“学者亦有无思而得其乎?”其教育主张和思想对后世教育影响极大。后人曾在他讲学之地设书院以为纪念,如河南嵩阳书院、伊川书院等。另外,全国各地亦有纪念他之书院,意在追踪继轨,以示其思想绵长。
个人学说
程颢与程颐一起,创立了“天理”学说。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在程颐的哲学中,对孔子的“仁”学有新的发展。他认为,“大抵尽仁道,即是圣人”。又说:“学者须知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他把先秦儒家“仁学”所强调的爱人、博施济众、克己复礼等,进一步发展成为与“万物为一体”的境界,认为前者还只是仁的“用”(表现),后者才是仁的“体”(根本)。这一思想与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有相通之处。
在修养方法方面,程颐提出了“定性”的理论。所谓“定性”实际就“定心”,即如何使人做到内心的安宁与平静。他认为,要使内心平静,不受来自外部事物的干扰,就应该虽接触事物,却不执著、留恋于任何事物,“内外两忘”,超越自我。这一“定性”的理论,是程颢发挥了孟子的“不动心”思想,也吸取了佛、道二教的心理修养经验后而成的。
程颢和程颐的思想,人们一般统称为二程之学,实际上两人的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程颢比程颐更注重个人内心的体验。有的学者认为,程颢的思想是后来陆九渊“心学”的源头,程颐的思]想则后来朱熹“理学”的源头[。程颢一生没有专门的学术著作,他的讲学语录及一些书信,诗文,被后人与程颐的著作合编在一起而为《二程全书》,今有校勘标点本的《二程集》。
程颢、程颐兄弟,思想体系同中有异。二程将易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伊川易传》为义理易学诠释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程氏易传》是伊川易学的精华,它继承了王弼义理派易学传统,将儒家解《易》推阐发挥到极致,可以说是集义理派著作之大成,并对朱熹易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果说王弼易学是魏晋玄学、易学兴起的重要标志,那么,程氏易学则实现了由王弼易学道家化、玄学化的义理向儒家义理的转变。
个人著作
二程的著作有后人编成的《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二程粹言》《经说》等。其中“洛学”的著作计有二程的《遗书》25卷,《外书》12卷,《文集》12卷,以及《易传》《经说》《粹言》等。《文集》的前四卷是程灏的诗文集,后八卷是程颐的诗文集。《经说》中的《系辞》《书》《诗》《春秋》《论语》为程颐所作。《改正大学》为二程所作。《伊川易传》是程颐对《易经》的注解,这部书集中体现了二程的理学思想,是程颐平生用力最多的著作。《粹言》是由杨时精选后编写出来的二程语录。以上各种著作,已被合编为《二程集》,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于世。
学术影响
程颢、程颐的思想及其洛学学派程颢、程颐兄弟(一般简称二程)开创的洛
学学派,是北宋时期影响最大,也是最为典型的理学学派。张载的思想学说,对二程思想体系的构造和发展影响很大。但二程的思想更多的是自己的新创见。二程把“理”作为其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基本内涵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理”是宇宙的终极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的存在。
第二,“天理”又是封建道德原则及封建等级制度的总称。
第三,“天理”也具有事物特性及发展变化规律的意义。
这样,精神性的“天理”就和张载的物质状态的“气”一起成为宇宙本原的本体了,成为最高本体的地位。
二程的人性论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与“气禀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在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是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使“理”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人性中的善自然是其“天理”的本质特征,恶则表现为人的不合节度的欲望、情感,二程称之为“人欲”或“私欲”。“人欲”是“天理”的对立面,二者具有不相容性。二程在其“天理”论的基础上对《大学》里的“格物致知”进行了新的阐释,形成他的认识论。二程还以其“天理”论发挥孔子“克己复礼”的命题,提出了自己的修养论。
总之,二程的理学思想体系,是北宋时期理学初创阶段比较典型的形态,它勾勒出了程朱理学的基本轮廓,为朱熹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具体到二程各人,他们的思想尽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学术倾向上是存在一定差异的。程颢认为万物本属一体,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发明本心,自觉达到与万物一体,因此较多地强调内心静养的修养方法,不大重视外知。后来的陆王,大致沿着程颢的理路,发展为心学。而程颐则主张探求事物所以然之理,人生的根本在于居敬穷理,格物致知,较多地强调由外知以体验内知。后来的朱熹,大致沿着程颐的理路,发展为纯粹的理学。所谓的“程朱理学”,实际上主要指的是程颐和朱熹的理学。当时有许多人追随二程学习,尤其是程颐**很多,主要有谢良佐、游酢、吕大忠、吕大临、吕大均、侯仲良、刘立之、朱光庭、邵伯温、苏m等(其中三吕与苏m原为关学学者),形成了著名的洛学学派,为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建立其庞大的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
轶事典故
程门立雪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博学之士。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后人将此事称为“程门立雪”。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心诚意坚。
学以圣人之道
北宋皇v四年(1052年),刚满二十岁的程颐随父亲程来到京师开封。位于铁塔下的太学,接纳了这位后来成为北宋思想界一代**的青年才俊。
宋朝的太学是皇室的最高学府。当时著名的教育家胡安定执掌太学。胡安定是两程之前“开伊洛之先”的人。一日,程颐游太学。见胡安定正在讲堂上问诸生“颜子所好何学?”胡安定并以此文为题目让太学生写策论。程颐写了一篇《颜子所好何学论》:“颜子所独好学者,何学也?学以圣人之道也!”
程颐开宗明义,指出颜子一生追求研究的,是达到圣人的道德和境界!继而程颐指出:圣人是可学而知之。那么什么是圣人的道德境界呢?程颐说:“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五行之秀即仁、义、礼、智、信。做到了五行,就进入了圣人的境界。五行为中,“中正而诚,则圣矣”。
“故颜子所好,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无言,非礼勿动”。胡安定读了程颐的文章后,当即约见程颐,并以学职之位相许。也就是说.一篇文章,使程颐由弱冠之年的儒生登上了堂堂太学的讲坛。
圣人之仁,养物而不伤
程颐不仅有高尚志向,同时有养物不伤的仁者情怀。有一次他看到家人买小鱼喂猫,便写了一篇《养鱼记》:“书斋之前有石盆池。家人买鱼仔食猫。见其煦沫也,不忍,因择可生者,得百余,大者如指,细者如箸。支颐而观之者竟日,始舍之,洋洋然,鱼之得其所也;终观之,戚戚焉,吾之感于中也。吾观古圣人书,观古圣人政禁,数罾不得入池,鱼尾不盈尺不中杀,市不得鬻,人不得食。圣人之仁,养物而不伤也如是。”读着这篇文字,我们看到程颐由爱鱼之生命而及万类天地中的生命,感受到他圣人之仁、养物而不伤的情怀。
双凤送子
宋朝仁宗时期,河南人程y在黄陂县为官,继而落籍黄陂西郊程家乡坊。因积劳成疾,不幸病故,朝廷任命他的长子程为黄陂县尉。
北宋天圣十年(1032年),程的夫人侯氏,一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中和官人一起逛花园。走到一棵梧桐树下,抬起头,看见梧桐树上有个雀窝,他们正准备爬上去掏雀蛋,忽见远处两只金凤笔直朝花园飞来。金凤越飞越低,在程夫人身边盘旋了一周以后,朝她胸怀扑来,程夫人赶忙将金凤紧紧搂住。官人望着两只金凤,仰天大笑,夫人就惊醒了。没过几多时,程夫人怀孕了。生下长子,取名程颢,隔年,又生下次子程颐。
程颢、程颐自幼好学,尊崇孔孟,才华出众,后来成为著名的理学家。明朝年间,人们建起一亭,命名为双凤亭。
夜月楼
程颢、程颐的父亲程,在黄陂做县尉,看中了凤凰台的环境幽静,就把这两个儿子送来读书,程氏兄弟在楼上发奋勤学,白天不下楼,每晚熬到三更。到了大年三十夜晚,俩兄弟还不休息。这时候,进来了一个素衣女子,上前道福。程氏兄弟问她:“你来做么事?”女子含笑道:“奉太阴真君嫦娥仙子之命,特来给两位文曲星君掌灯。”说罢,用手指在粉壁墙上画了一个圆圈,顿时放出光华,清亮无比,照着弟兄俩夜读。附近的人都传:凤凰台,三十夜里出月亮,称为“夜月楼”。
人物评价 凤凰网(《宋学泰斗:程颢·程颐》):二程所开创的理学,被朱熹加以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具有比较严密逻辑体系的学说之后,程朱理学从此便在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思想领域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理学中的“心学”一派,也是从二程那里衍生出来的,所谓“陆王心学”,基本上导源于程颢的主观唯心论思想,这一理学流派,也对后期封建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自北宋至清末,理学在中国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占居统治地位达七百余年,这都和二程有着直接的联系。
程颢:意多不合,事出必论列。
朱熹:昭明道学于孔孟既没千载不传之后,可谓盛矣。
湖北省人民 *** 网(《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程颐论述为学的方法时提出自己的格物致知说。认为格物即是穷理,即穷究事物之理;最终达到所谓豁然贯通,就可以直接体悟天理。他所讲的穷理方法主要是读书、论古今人物、应事接物等。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程颐主张以知为本,先知后行,能知即能行,行是知的结果。程颐的哲学,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命题,对宋明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虽然二程都以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但程颢是以心解理,开了以后陆王心学一派。程颐一般是把理与气相对来论述的,开了以后朱学一派。
史籍记载
《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程颐》卷四百二十七(脱脱和阿鲁图)
亲属成员
高祖父:程羽,在宋太宗时,有显功,赠太子少师,赐第于京师;
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
祖父:程逾,赠开封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
父:程,曾任黄陂县尉、兴国县令、龚州知州;
母:侯氏;
兄:程颢。
后世纪念
河南洛阳二程故里
二程故里位于洛阳市嵩县田湖镇程村,近临陆浑水库,是宋代大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的故居。程颢、程颐两兄弟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宋明理学奠基人。
二程故里初建于宋高宗绍兴辛亥(1131年)年间,明天顺年间,昭封"两程故里"。明成化、万历、天启,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间的均有修复。两程故里程村中有二程祠,全祠总面积为4392平方米,布局系三节大院。前节有"棂星门"、"诚敬门"、"春风亭"、"立雪阁";二节有"道学堂",两则伴以"和风甘雨"、"烈日秋霜"二亭,左右神庵厢房;三节中立"启贤堂",两厢设有讲堂两座,后面为"著述楼",两侧各设讲堂一座,祠堂内尚存宋、元、明、清碑碣25块,清康熙御书"学达性天",光绪赐书"伊洛源渊",慈禧太后赐书"希踪颜孟"3副匾额,挂道学堂正中。
洛阳二程墓
程颐墓在洛阳市南约25公里,今伊川县城西。程颢(1032年-1085年)、程颐(1033年-1107年)兄弟都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世称二程。二程墓为程颢、程颐及其父程的墓地。包括程墓和程祠二部分,前为祠庙,后为墓冢。祠由门楼、厢房及大殿等组成,另有明清时代的石碑数十方。墓冢前有墓碑、供案及石羊、石马等,四周有坟墙回护。墓、祠一带古树参天,烘托出肃穆幽静的气氛。
武汉黄陂二程故里
据黄陂的《明代志》《康熙志》《同治志》记载:洛人大中大夫程,初任黄陂尉,秩满,不能去,而遂家焉。实以明道元年生子曰颢,字伯纯,又明年生子,曰颐,字正叔。黄陂程乡坊是北宋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二程兄弟的出生地。二程祖父程y、父亲程先后担任黄陂县令、与黄陂县尉时,就落户安家在武汉市黄陂区的草木巷内,并建有红砂石牌坊,上书“程乡坊”三个大字。南宋朱熹《二程祠记》有记载。
程氏故居有一个石坊高6米,宽8米,上书宋体的“程乡坊”,在石坊不远的有青石素瓦的硬山石结构的民房,民房是三重四合小院,黑漆字大门,门的两旁有一对石狮子守护,迈进石门槛,迎面就是一个青砖砌起的照壁,绕过这个照壁之后,就是青石铺的天井,两边的厢房,正中为会客厅,二重为雅堂,书房,三重是后宅,厨房。
根据《宋史》《中国通史》《黄陂县志》等书记载,二程祖孙三代在黄陂生活了68年,留下了双凤亭多处遗迹,被海内外称为二程第一故里。
请问中国历史上的各各朝代的国号,皇帝名字,在位多少年?
宋 北宋(公元960—1127年)
960 庚申 宋太祖赵匡胤 建隆 元年
961 辛酉 二年
962 壬戌 三年
963 癸亥 四年
乾德 元年
964 甲子 二年
965 乙丑 三年
966 丙寅 四年
967 丁卯 五年
968 戊辰 六年
开宝 元年
969 己巳 二年
970 庚午 三年
971 辛未 四年
972 壬申 五年
973 癸酉 六年
974 甲戌 七年
975 乙亥 八年
976 丙子 九年
宋太宗赵炅 太平兴国 元年
977 丁丑 二年
978 戊寅 三年
979 己卯 四年
980 庚辰 五年
981 辛巳 六年
982 壬午 七年
983 癸未 八年
984 甲申 九年
雍熙 元年
985 乙酉 二年
986 丙戌 三年
987 丁亥 四年
988 戊子 端拱 元年
989 己丑 二年
990 庚寅 淳化 元年
991 辛卯 二年
992 壬辰 三年
993 癸巳 四年
994 甲午 五年
995 乙未 至道 元年
996 丙申 二年
997 丁酉 三年
998 戊戌 宋真宗赵恒 咸平 元年
999 己亥 二年
1000 庚子 三年
1001 辛丑 四年
1002 壬寅 五年
1003 癸卯 六年
1004 甲辰 景德 元年
1005 乙巳 二年
1006 丙午 三年
1007 丁未 四年
1008 戊申 大中祥符 元年
1009 己酉 二年
1010 庚戌 三年
1011 辛亥 四年
1012 壬子 五年
1013 癸丑 六年
1014 甲寅 七年
1015 乙卯 八年
1016 丙辰 九年
1017 丁巳 天禧 元年
1018 戊午 二年
1019 己未 三年
1020 庚申 四年
1021 辛酉 五年
1022 壬戌 乾兴 元年
1023 癸亥 宋仁宗赵祯 天圣 元年
1024 甲子 二年
1025 乙丑 三年
1026 丙寅 四年
1027 丁卯 五年
1028 戊辰 六年
1029 己巳 七年
1030 庚午 八年
1031 辛未 九年
1032 壬申 十年
明道 元年
1033 癸酉 二年
1034 枞剚 劓硝禶 啋烂
1035 乙亥 二年
1036 丙子 三年
1037 丁丑 四年
1038 戊寅 五年
宝元 元年
1039 己卯 二年
1040 庚辰 三年
康定 元年
1041 辛巳 二年
庆历 元年
1042 壬午 二年
1043 癸未 三年
1044 甲申 四年
1045 乙酉 五年
1046 丙戌 六年
1047 丁亥 七年
1048 戊子 八年
1049 撩尧 铭硝禶 啋烂
1050 庚寅 二年
1051 辛卯 三年
1052 壬辰 四年
1053 癸巳 五年
1054 甲午 六年
至和 元年
1055 乙未 二年
1056 丙申 三年
桩硝禶 啋烂
1057 丁酉 二年
1058 戊戌 三年
1059 己亥 四年
1060 庚子 五年
1061 辛丑 六年
1062 壬寅 七年
1063 癸卯 八年
1064 甲辰 宋英宗赵曙 治平 元年
1065 乙巳 二年
1066 丙午 三年
1067 丁未 四年
1068 戊申 宋神宗赵顼 熙宁 元年
1069 己酉 二年
1070 庚戌 三年
1071 辛亥 四年
1072 壬子 五年
1073 癸丑 六年
1074 甲寅 七年
1075 乙卯 八年
1076 丙辰 九年
1077 丁巳 十年
1078 戊午 元丰 元年
1079 己未 二年
1080 庚申 三年
1081 辛酉 四年
1082 壬戌 五年
1083 癸亥 六年
1084 甲子 七年
1085 乙丑 八年
1086 丙寅 宋哲宗赵煦 元佑�元年
1087 丁卯 二年
1088 戊辰 三年
1089 己巳 四年
1090 庚午 五年
1091 辛未 六年
1092 壬申 七年
1093 癸酉 八年
1094 甲戌 九年
绍圣 元年
1095 乙亥 二年
1096 丙子 三年
1097 丁丑 四年
1098 戊寅 五年
元符 元年
1099 己卯 二年
1100 庚辰 三年
1101 辛巳 宋徽宗赵佶 建中靖国 元年
1102 壬午 崇宁 元年
1103 癸未 二年
1104 甲申 三年
1105 乙酉 四年
1106 丙戌 五年
1107 丁亥 大观..元年
1108 戊子 二年
1109 己丑 三年
1110 庚寅 四年
1111 辛卯 政和 元年
1112 壬辰 二年
1113 癸巳 三年
1114 甲午 四年
1115 乙未 五年
1116 丙申 六年
1117 丁酉 七年
1118 戊戌 八年
重和 元年
1119 己亥 二年
宣和 元年
1120 庚子 二年
1121 辛丑 三年
1122 壬寅 四年
1123 癸卯 五年
1124 甲辰 六年
1125 乙巳 七年
1126 丙午 宋钦宗赵桓 靖康 元年
1127 丁未 二年
南宋 (公元1127—1279年)
1127 丁未 宋高宗赵构 建炎 元年
1128 戊申 二年
1129 己酉 三年
1130 庚戌 四年
1131 辛亥 绍兴 元年
1132 壬子 二年
1133 癸丑 三年
1134 甲寅 四年
1135 乙卯 五年
1136 丙辰 六年
1137 丁巳 七年
1138 戊午 八年
1139 己未 九年
1140 庚申 十年
1141 辛酉 十一年
1142 壬戌 十二年
1143 癸亥 十三年
1144 甲子 十四年
1145 乙丑 十五年
1146 丙寅 十六年
1147 丁卯 十七年
1148 戊辰 十八年
1149 己巳 十九年
1150 庚午 二十年
1151 辛未 二十一年
1152 壬申 二十二年
1153 癸酉 二十三年
1154 甲戌 二十四年
1155 乙亥 二十五年
1156 丙子 二十六年
1157 丁丑 二十七年
1158 戊寅 二十八年
1159 己卯 二十九年
1160 庚辰 三十年
1161 辛巳 三十一年
1162 壬午 三十二年
1163 癸未 宋孝宗赵慎 隆兴 元年
1164 甲申 二年
1165 乙酉 乾道 元年
1166 丙戌 二年
1167 丁亥 三年
1168 戊子 四年
1169 己丑 五年
1170 庚寅 六年
1171 辛卯 七年
1172 壬辰 八年
1173 癸巳 九年
1174 甲午 淳熙 元年
1175 乙未 二年
1176 丙申 三年
1177 丁酉 四年
1178 戊戌 五年
1179 己亥 六年
1180 庚子 七年
1181 辛丑 八年
1182 壬寅 九年
1183 癸卯 十年
1184 甲辰 十一年
1185 乙巳 十二年
1186 丙午 十三年
1187 丁未 十四年
1188 戊申 十五年
1189 己酉 十六年
1190 庚戌 宋光宗赵暴 绍熙 元年
1191 辛亥 二年
1192 壬子 三年
1193 癸丑 四年
1194 甲寅 五年
1195 乙卯 宋宁宗赵扩 庆元 元年
1196 丙辰 二年
1197 丁巳 三年
1198 戊午 四年
1199 己未 五年
1200 庚申 六年
1201 辛酉 嘉泰 元年
1202 壬戌 二年
1203 癸亥 三年
1204 甲子 四年
1205 乙丑 开禧 元年
1206 丙寅 二年
1207 丁卯 三年
1208 戊辰 嘉定 元年
1209 己巳 二年
1210 庚午 三年
1211 辛未 四年
1212 壬申 五年
1213 癸酉 六年
1214 甲戌 七年
1215 乙亥 八年
1216 丙子 九年
1217 丁丑 十年
1218 戊寅 十一年
1219 己卯 十二年
1220 庚辰 十三年
1221 辛巳 十四年
1222 壬午 十五年
1223 癸未 十六年
1224 甲申 十七年
1225 乙酉 宋理宗赵昀 宝庆 元年
1226 丙戌 二年
1227 丁亥 三年
1228 戊子 绍定 元年
1229 己丑 二年
1230 庚寅 三年
1231 辛卯 四年
1232 壬辰 五年
1233 癸巳 六年
1234 甲午 端平 元年
1235 乙未 二年
1236 丙申 三年
1237 丁酉 嘉熙 元年
1238 戊戌 二年
1239 己亥 三年
1240 庚子 四年
1241 钆尧 晷硝禶 啋烂
1242 壬寅 二年
1243 癸卯 三年
1244 甲辰 四年
1245 乙巳 五年
1246 丙午 六年
1247 丁未 七年
1248 戊申 八年
1249 己酉 九年
1250 庚戌 十年
1251 辛亥 十一年
1252 壬子 十二年
1253 对尧 惘硝禶 啋烂
1254 甲寅 二年
1255 乙卯 三年
1256 丙辰 四年
1257 丁巳 五年
1258 戊午 六年
1259 己未 开庆 元年
1260 庚申 景定 元年
1261 辛酉 二年
1262 壬戌 三年
1263 癸亥 四年
1264 甲子 五年
1265 乙丑 宋度宗赵禥 咸淳 元年
1266 丙寅 二年
1267 丁卯 三年
1268 戊辰 四年
1269 己巳 五年
1270 庚午 六年
1271 辛未 七年
1272 壬申 八年
1273 癸酉 九年
1274 甲戌 十年
1275 乙亥 宋恭宗赵显 德佑� 元年
1276 丙子 二年
宋端宗赵是 景炎 元年
1277 丁丑 二年
1278 戊寅 三年
帝昺赵昺 祥兴 元年
1279 己卯 二年
生于1088年死于1155年哪个年代
1088年是一个闰年,是农历戊辰年(龙年)北宋元祐三年。.
公元1155年,南宋绍兴二十五年,又称金贞元三年。
一0八八年中国是什么朝代?
1088年是农历戊辰年(龙年);北宋元祐三年;西夏天仪治平三年;辽大安四年。
程颐是哪个朝代的
中华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久经不息源远流长。下面我带来的是程颐是哪个朝代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程颐(1033-1107.10.5) ,汉族,字正叔,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伊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出生于湖北黄陂 ,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
程颐与其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他的学说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去人欲,存天理”,认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宣扬“气禀”说。
其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遗书》《易传》《经说》,被后人辑录为《程颐文集》。明代后期与程颢合编为《二程全书》,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
人物生平
程颐,洛阳人,祖先世代居住在中山府,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迁居开封府,祖父程遹迁居河南府(洛阳),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父程珦曾任黄陂县尉、兴国县令,历知龚、凤、磁、汉诸州,后官至太中大夫。
程颐自幼小聪明,十四五岁时,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 程颐幼承家学熏陶,18岁时,就以布衣身分上书仁宗皇宗 。年少而怀有雄心大志。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程颐24岁,随父入京师,到太学读书,主管太学的教育家胡瑗尝以《颜子所好何学论》试诸生,程颐在这篇文章中写道:"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而力行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故学必尽其心。尽其心,则知其性,反而诚之,圣人也",这篇文章受到胡瑗赏识,胡瑗授于程颐"处士"的身份。他上书仁宗皇帝,指出北宋社会的危机,开出救治时政阙失的良方,“救之当以王道”,宋仁宗未加理会。此后,他的名声和影响就更大了。此时开始在京师(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授徒讲学。
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程颐受诏,赐进士出身。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偕兄于嵩阳讲学。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知扶沟县,“设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程颐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按旧例,程家世代为官,其父程珦享有荫庇子弟当官的特权,而程颐却把每次“任恩子”的机会让给了本家族的其他人,自己没出去做官,长期以“处士”的身分潜心于孔孟之道,并且又大量接收学生,从事讲学活动。
据今尚保存在河南嵩县程村的碑刻记载: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太尉文彦博鉴于程颐“著书立言,名重天下,从游之徒,归门甚众”,就在洛阳鸣皋镇的.一个小村庄拨了一块土地,专门为他建修了一座“伊皋书院”,让他在此讲学近20年。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王安石变法失败。由司马光、吕公著等人推荐,程颐被授为汝州(今河南临汝县)团练推官,西京(洛阳)国子监教授等职。在司马光等人的推荐书中说,河南隐逸之士程颐,博学好古,安于贫贱,恪守节操,言必忠信,动遵礼义,希望朝廷让他出来做官,委以重任。 程颐没有接受任命。次年应诏入京,受命为崇政殿说书,其职务是教皇帝读书。当时的宋哲宗年幼,司马光等人推荐程颐教他读书,共目的是让宋哲宗不再奉行宋神宗的改革政策。程颐就职之前,就给皇帝上奏,提出了君子应重视“涵养气质,薰陶德性”,注重道德修养,还要经常接近品行高尚,敢于当面规劝君主之过失的臣僚。此外,他还提出,要让给皇帝讲书的侍讲官坐着讲,以示“等儒重道之心”(《二程集·论经筵事札子》)。上述建议,表现了自孔、孟以来,儒家学者不遗余力宣扬“圣王之道”和以“帝王之师”自任的本色。就职以后,他经常以向皇帝讲书的机会,借题发挥,议论时政。由于他在君主面前,敢于“议论褒贬,无所顾避”,这就一方面使其名声越来越大,吸引了许多读书人纷纷向他拜师问学,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一些朝臣对他的不满,有人指责程颐 ,要求把他“放还田里,以示典刑“(《道命录》)。在这种形势逼迫之下,他只好上书,自动要求辞职回乡。
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起,程颐便基本上脱离了政治生活,在洛阳从事讲学活动。
宋哲宗即位,以司马光的旧党人物上台,司马光、吕公著、韩绛等共同上疏,推荐程颐。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程颐以布衣受诏,任崇政殿说书,程颐竭尽忠诚,训导年幼的哲宗,完全是为了辅助国君实现尧舜之治,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程颐由布衣一跃成帝王之师,致使一部分人对他反感,以苏轼为首蜀派同程颐为首的洛派互相攻击,引起了在京城两派对立局面,程颐受到谏议大夫孔文仲的奏劾,被罢去崇政殿说书之职。
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在新、旧两党的斗争中,因新党再度执政,他仍被定为反对新党的“奸党”成员,贬到四川涪州(今四川绵阳市)。交地方官管制起来。后来,这种打击又累及于他的儿子和学生。
元符元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迁程颐至峡州(今河南三门峡),短暂恢复其官位。
崇宁元年(1102年),恢复新法的宋徽宗还下令追毁了他的全部著作(实际上,由于其著作对巩固封建统治有用,在其门人保护之下,仍被保留下来)。程颐又被夺去官位。卒年75岁。
程颐死后,洛阳地区凡与他有关系的朋友和门生都不敢去送葬。“故祭文惟张绎、范域、孟厚、尹焞四人。”
1088年朝代是哪个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1818年什么朝代、1088年朝代是哪个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