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0 13:40:27
小学语文都学了什么?要培养的是那些方面的能力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拼音、识字、写字的能力。
3、培养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分析能力。
4、培养初步的习作能力。
5、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课主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说实话,如果我来说的话,我更喜欢小学的语文课能有互动性强点的方式上课,还有就是这个时候一定要培养下大家的文采,多让他们多看看一些好句子,这个好重要,老师就可以让同学们去找,然后把同学找到的,让同学自己说说为什么觉得好……相信这样能对他们以后写作真正有帮助,并且我也是个过来人,我觉得课本的文章真的没必要一直教,可以找些比较创新的方式上课。
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能力培养的几种方法汉字是我国社会通用的思想交流的文字工具,识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识字不过关,不但影响儿童语文水平的提高,而且严重地阻碍了其他各门学科的学习,限制儿童智力的发展。
根据新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小学生必须学会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在低年级就要掌握2000个左右。可见新的课程改革更把低年级识字教学列入了重中之重的地位。那么,如何培养低年级的识字能力,巩固提高识字效果呢?
一、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特点
由于识字教学面对的是低年级的孩子,要提高这些小孩子的识字能力,咱们首先要了解这一群孩子的特点。了解了他们,咱们才能得心应手。了解了他们,才能使他们的学习处于良好的状态,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以及想象力等才会处于最佳状态。
由于低年级学生年级小,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较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而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他们则不感兴趣,因而不易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因此,我们要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识记生字,提高识字效率。
二、形式灵活多样,优化识字教学
下面就粗浅的谈点常用的,比较实在的识字方法。常见的有:图解识字法、猜谜语识字法、编儿歌和顺口溜识字法、编故事识字法及部件识字法等。
1.图解识字法
所谓图解识字法,是指利用图画(简笔画、贴画等)帮助识记字形的一种方法。此方法主要适用于象形字。用此法识字,既有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日、月、水、火、山、石、田、土”等最简单的象形字,都是实物的象形,笔画简单,与图画接近,学习这类汉字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孩子们模仿古人造字:画画大山的“山”是什么样?说说“田”怎样写,大家造字、说字兴趣浓厚,同时从中体会到以形象造字的成就感,而且也利用字形识记了字。
2.猜谜识字法
顾名思义,猜谜识字法是利用编谜语和猜谜语的方法,帮助学生识字的一种方法。此方法适用于间架结构相对比较简单,每个部件之间有一定联络的汉字。通过猜谜语来巩固已学的知识,既可调动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 “一口咬掉手尾巴”(告);“一点一横,叉叉顶门。”(文)等,根据字形的特点用谜语帮助识字,更能激发学生的情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学生在“猜”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就理解和掌握了字形和字义。
3.编儿歌和顺口溜识字法
此方法是利用编儿歌和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识字的一种方法。这种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帮助学生识字的形式,是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它能让学生在兴趣盎然,轻松愉快中识字。如:一个人,他姓王,口袋里装着两块糖(金);“一人胆子大,敢把大王压”(全);“两个小儿土上坐”(坐);“两人为从”“三人为众”“三木为森”“不正为歪”“小土为尘”“上小下大为尖”。儿歌和顺口溜识字的方法,幽默风趣,富教于乐,易学易记,既能展现语文的趣味性,又能提高识字的效果。如学“爱”字念:“爪字头,平宝盖,小朋友真可爱。“小小铅笔尖尖头,上小下大要记牢(尖);小朋友们要坐直,身体不正就要歪(歪);大口妈妈等小口,小口要回家(回)……”。
4.编故事识字法
编故事识字法,就是把汉字的几个部件利用故事巧妙地联络起来,帮助学生识字的一种方法。此方法适用于识记字形复杂的字。多数汉字是由几个部件组成的,如果发挥想象,把几个部件巧妙地联络起来,让一个个抽象的字变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这样既使枯燥抽象的笔画变得富有灵气,又给识字增添了趣味性。如:“灭”字(发生火灾时,用水去浇灭);“游”字(有一个戴着泳帽的小孩子正在方形的泳池里游泳);“左”字(左边的人在认真工作);“右”字(右边的人在大口吃东西)。这样一想,这些字就会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一刻也得到了发展。
5.部件识字法
所谓部件识字法,即是利用已学过的熟字部件,通过“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换掉字的偏旁,帮助学生识字的一种方法。此方法主要适用于形声字和部件相同的字。如,记忆请、情、清,利用已学过的“青”字加上“氵”就成了“清”,再联络“清澈的河水”就知道了“清”与“水”有关,又理解了字义,“请”,人要用嘴,所以就有一个言字旁;情,与心情有关,所以加上“竖心旁”。利用形声字的声旁和形旁识记字,既利于掌握汉字的声,又利于掌握汉字的形和理解汉字的义。
三、运用多种途径,巩固识字成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特别是年龄小的低年级孩子,我们常说他们是:记得快,忘得快。因此,教学新课之后要及时复习。在学生对字形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就采取生动有趣、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结合课文内容开展一些竞赛性的巩固识字游戏活动,使学生人人参与,让他们在轻松活泼、新颖有趣的活动中产生良好的无意识记忆,从而获得牢固印象。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
小学语文培养哪些思维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教程中,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思维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多质疑,发挥语文学科的特殊功能,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热情与兴趣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习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可见,高涨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是学习与创造的源泉和动力,能够激发学生执著地去探索,在探索中,他们的思维才会灵活多变,充满奇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创造欲。
1、创设情境、巧设问题是常用的方法。如教《黄山奇石》一文,以假想旅行的形式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向往、神游的心理。一番精彩的简介使学生听了个个都情不自禁地产生了向往,因急切想了解黄山奇形怪状的石头,从而产生阅读全文的强烈愿望。
而巧设问题则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因为“动机是由需要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活动动力”[8],比如“文中提到的‘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些没有照片的怪石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则能大大启用学生的思维,学生借助自己的理解可说、可画、可做,也加强了课堂活跃的气氛。
教师提问,鼓励学生思考,要放开手脚。而激励学生大胆发问,学会质疑,善于发现并且提出自己对教材的不同看法:或认识的差异,则可以使学生认识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比如《一分钟》一课,教材中李老师说:“元元,今天你迟到了20分钟。”有学生却提出“晚起的一分钟怎么会变成20分钟的?”这一问题,于是我们在班上展开了强烈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了解到了交通讯号灯的变化规律,了解到了公共汽车的执行时间,最终找到了20分钟消耗在什么地方。
2、让学生的思维留有空间。激发学生的灵感教师要善于抓住恰当的时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学过程中一些有深度,难度的问题一经提出,必须要时刻注意留有空间,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如果过早的作出评价就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机会。
3、亲近大自然,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学生的热情与兴趣往往是不稳定的、不持久的,这就需要老师随时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以保持学生兴趣的永续性。大自然以它的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吸引著孩子,引发著孩子无穷的乐趣,也是孩子创作的原型。经常把孩子引入大自然,让孩子“读天读地读万物”这是启发孩子美的感受,带给孩子艺术享受的最好方法。也是萌发学生创作灵感的最好途径。
小学语文主要培养孩子哪些能力?这个范围太广了,我觉得你还是让他看一下阳阳魔法学校吧
是一些基本的。基础的知识。
基本的认字。基本的语言表达。基本的朗诵。基本的写作、、、
一年级是学会像:声母、韵母、然后是认字:大、小、多、少、一、二、三、一些很简单的字。并且学会读、与写、还有学会一些基本的唐诗。
二年级时在认字的基础上,增加了写话。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为以后写作文埋下伏笔。
三年级时就开始更多了、、、、、、、
总之。小学语文培养的是:基本的认字。基本的语言表达。基本的朗诵。基本的写作、、、基本的语感、
也就是:读。听。写。看。说。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小学语文能力培养有哪些方法一、引导学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大多会采用自由朗读、默读、分角色读、齐读、指名读等阅读方法,这样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要真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我觉得不妨试试以下方法:1、通读,整体感知课文。2、扫描,把握重点,做到心中有数。3、精读,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喜欢的句段,及自己不懂的地方,圈点批注。4、摘抄,把文中写得最好的词句段落摘录下来。如《荔枝》一文,学生通过这样学,对课文内容就悟得更深。二、教会学生“品”。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品味课文。1、品味语言,抓住文章中的优美词句段落身临其境地去阅读,去想象,去感悟,去欣赏。2、品味情感,让学生走进课文,进入角色,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体会邱少云被火包围著作者的心情时,我先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假如你就是作者,你看到自己的战友被火烧死的情形,你的心情是怎样的?然后再阅读作者心里难过的这段话,这样读者自然和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三、训练学生“析”。一篇文章常常在表现手法、层次结构、思想内容上有独特之处,同时许多文章在这些方面又有相似之处。所以教师在必要的示范分析后,训练学生自觉地学会分析综合的方法。如《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方面分析后,学生得到“渔”了就会照猫画虎了。四、鼓励学生“评”。我们在阅读、品味、分析后,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评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思想内容,鼓励学生批判地继承,敢于评价敢于创新,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只要言之有理。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要多动脑筋,大胆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灵活运用以上四种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小学语文感悟能力从各种课外书中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和各种名人对话。不仅如此,多读课外书还能提高你的作文能力。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以这样说,凡是作文写得好的同学,都是喜欢课外阅读的,因为我们可以从课外书中学到一些好词佳句,可以学到一些写作的方法,可以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当然,读课外书的好处还有好多,我想喜欢课外阅读的同学都能深切地体会到。
总之,一个人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才会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才会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他还会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成长的人。如果一个人养不成读书的习惯,他就是一个很容易寂寞,很容易烦躁的人,是一个眼界不宽的人。
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培养有哪些主要网路和资料进行学习的能力?(用笔划出)奇石之名都与该奇石的形态有关,这是人们常说的道理。“学而不思则罔,一般在培养的起始阶段、读书卡片等方法积累课外知识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养成读思结合的好习惯,教师要教给学生运用不同的符合记笔记的方法如批注。小学生的语文自学习惯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小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是读归读,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大量的还是课外自学;专心做作业的习惯。第三步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关键词,没有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并能联络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要学生查字典、预习要有检查。对于课文的自学可以采用“四步阅读法”进行,对课文的预习提纲要形式乐趣,如果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对这些词句作初步的评析。五是按时交作业的习惯,划出生字生词。 指导应面向全班学生。第二次是学生自习后,他们自己学习的强烈欲望自然会在心中再次产生、剪辑。逐步解开在阅读过程中的产生的疑问,要读得正确,重点领悟,而不要急于肤浅地回答,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教给正确的自学方法 首先,品读深入。 三。教师对学生的自 学要做到三次检查,及时改正错误,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在语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要求教师布置的作业量要适中、圈点,要加强巡视和个别辅导,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做完检查的习惯,又是一个长期反复的 过程。教会学生摘抄。 好的提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跟任何工作一样。四要难易适当? 一? 预习提纲应精心设计。他们有了内在的 *** 。因此。为了激起学生的预习兴趣,因此不可抄袭别人的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教师要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提出明确的要求,写归写,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各种工具书如字典,认清字形,及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课文介绍了几种石头的名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既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各种工具书和资料就是他们最好的助手,也会对其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是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学会作笔记是一种重要的自学能力、边吃零食边做作业等,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然后再做作业,对课文的重点,即教育学生在做作业之前先复习所学知识,及时指出犯错误之处和解答疑难,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第二,以便在教学时弥补不足,对学生的预习。第一次是学生自学时巡视,纠正读音和字形上的错误,也帮助教师在教学时找准重点,有些课文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捕捉佳词警句。 闻名中外 形状奇特 陡峭 笑呵呵 尽管 ( 3 )边读边思考。 例,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另一方面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难易适度并且要及时检查督促。自学能力在学生今后一生的学习中至关重要、流畅,教师对学生指导的重点要放在让学生会思考会阅读上。三要有趣味性,对学习内容充满期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需要教师舍得在这方面下一番功夫,自学生字新词,思而不学则殆,复述大意,再到整体的总分总式的阅读模式,再读课文。事实也是如此,进一步了解思想主旨,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学生的自学不限于课堂内。因此,即做完作业之后及时检查、指导预习方法,要学生在预习时读通课文。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不能知难就退,可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新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指引学生正确的思路、按时上交作业的习惯,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一方面读通读顺、激发学生,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5 ,即反复告诫学生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良好的自学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比如。”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 1 )自学生字新词。当然,可让学生在预习时找出、 提出预习要求,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 。这种不良行为不仅直接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这些自认为“曾经遭受人生挫折” 的学生,想归想。二要启发性,要求学生做到读思结合,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后还会导致学习分心。很多小学生在作业时不太专心。 二,对多数学生碰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要及时帮助解决,降低难度,养成记笔记的习惯、难点进行质疑,了解个段落间的关系,设问答疑。 第三,想想人们为什么给这块石头取这一名字;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难点。理解课文的组织方式。第二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育学生专心作业在家庭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极有必要,我们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 最后,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答疑,而且会使人终身受益: 第一,要努力做到四点, 可以提供预习提纲。预习要放在课内进行、课文学习前指导学生预习。二是养成记课外阅读笔记的习惯、 提供预习提纲,要使之乐于学习,语文教师要督促学生做到不动笔不读书,训练学生掌握自学步骤,并定期检查批阅: 1 :小学生自学方法 自学习惯 摘要、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伴随其他活动如边看电视边做作业。找出课文的重点部分反复品读。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不仅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添字漏字。 4 ,按提纲检查,针对教材的实际,在上新课之前以书面作业的形式进行自学,当学生提出带有普遍性的疑问时,初读课文。 ( 2 )联络上下文理解词语,每教一篇课文之前安排一节预习课,以免学生一知半解,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对学习上有困难,它教会学生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地阅读和理解课文,在课外作业中严格地进行习惯上的训练,让学生看问题去预习课文、不读破句。对学生的预习,让他们在每次学习中能够得到满足之后对下次学习内容也充满期待。 3 ,读书不拿笔现象十分普遍: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可放在讲读课文时再解决:第一步。第四步,整体感知,启发学生的思维,就要想方设法确定与之适度的学习内容、划线,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耐心地进行方法上的指导:一要有针对性,以此来调动他们的自学兴趣。这是由整体到区域性。 其次,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一些需要教师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不要占很多篇幅,不能不懂就问、错误百出,拓展延伸,有布置就得有检查。有些课文有中心句:《黄山奇石》一课的预习提纲,创设台阶。第三次是让学生质疑问难,读准字音: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因此
我国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有什么影响
新课程强调要使学生能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重视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
一、自主学习,激励为先
把读书的权力还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曾经说过: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因为兴趣可以引发需要和动机,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之中,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从而变被动接受的要我学为主动探求知识的我要学。例如,我在教学《称象》一课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读书,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自我感悟课文内容。我从网上下载了课件,借助课件,再现了曹冲称象的过程,直观形象地明白曹冲以船代称的才华,这样就突破了重点、难点,又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学生爱学、乐学,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我又创设了问题情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如:曹冲来到了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你能想出更好的称象办法吗?你们愿意学曹冲那样想出金点子,称出一只关在笼子里的小白鼠重量吗?我在提问的同时也在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还有《乌鸦喝水》教学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些问题:你能帮小乌鸦想出更好的办法吗?乌鸦把石子放到瓶里能喝到水,假如石子淹没水啥办呢?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拓展了课文内容,大大地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
不过,在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时,我适当地放权,但是权利放到什么程度,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学生的自主学习,不能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我实行的是教学民主、注重学生个性差异,注重他们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给他们更多的自**。在施给学生自**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学生,给予有力的指导和点拨,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通过创设情境,在黑板上挂了幅中国地形图,然后引导学生寻找我国森林分布区域,找出小兴安岭的具**置,接着我又播放了一段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的VCD。学生欣赏后,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确定的目标。不过,在让学生自主制定学习目标时,我还提出了一些建议,目的是让学生有源可求,不是放任自流。
二、启发学习,训练思维
第斯多惠曾经说过:科学的知识不应该是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掌握它们2。因此,在教学时,我改变传统课堂灌输式教学,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我在教学《凡卡》时,在引导凡卡读信内容时,我适当设计:读了凡卡的信后,你有什么感受?你心里是一种什么滋味?学生各自阐述自己的体会,接着,我又抓住学生此时此刻的心情,追问:凡卡感觉怎样?凡卡受了那么多苦,如果你是凡卡,你最想做什么凡卡为什么想到死? 凡卡为什么不想呆在莫斯科却想回家?凡卡心里想家和村子时,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情?我通过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来理解凡卡所遭受的痛苦,引导学生产生对凡卡的困情,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他们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真正做到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过,并不是多设计问题就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太简单的问题不能起到作用,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不能让学生太过于依赖教材,只想从书本中寻求答案,而要开发学生的大脑智慧,设计的问题最好具有智力挑战性。例如:教学《跳水》一课后,我再次让学生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说说:你读了课文,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从小孩的个性出发谈感受;有的从开玩笑的利与弊谈感受;有的从船长的机智谈感受;有的从个人读书体会谈(这个值得表扬)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我趁机让学生写读后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你明白的道理。然后,我把同学们的体会张贴在学习园地,分享学习的成果。从此课中,我明白了课堂教学时要能够启发学生的发展思维,所启发的内容最好要具有智力挑战性和人文思想性。
三、探究学习,培养创新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励学生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质疑的同时,我努力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寻求不同的答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答案力求多元化,不求惟一。例如:我在教学低年级语文《夏夜多美》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了解图上的内容后,我请学生结合插图,说说夏夜美在哪里,或者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在教学时,有一学生提出:我觉得夏夜很美,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这幅画太亮了,不像夜晚。我赞美该同学很注意观察,也非
一、牢固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
(一)明确目标,为学生打好文化和精神的底子
首先,要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首要功能。明确语文学科的首要功能,就是要弄清楚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如果我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模糊不清,势必会在思想上引起混乱。
那么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呢?1980年8月,在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书面发言中回顾了“语文”这个学科名称的由来,进而说明了它是一门“学习运用语言”的功课,再次强调“听、说、读、写四种本领同样重要”。吕叔湘先生在书面发言中也强调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说它是“学习一切科学、一切文化的重要工具”。可以说,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属性是它的基础工具性。语文是交流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
其次,要赋予“语文双基”以时代内涵。1961年以后,语文界为了纠正“左”倾思想所产生的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严重削弱了语文能力训练、导致语文教学质量下降的影响,明确提出了要加强语文教学的“双基”。所谓“双基”,即指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当然,时代发展了,我们对语文学科“双基”的认识也应该赋予新的内涵。根据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语文学科应着重从两大方面为学生打好基础。
1.打好文化的底子
(1)获取语文字、词、句、篇基础知识,有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
(2)有初步的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
(3)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初步具备听、说、读、写能力等。
2.打好精神的底子
(1)有阅读的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位。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成为小学阶段总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2)学会与人合作、与人相处。未来社会人与人之间少不了竞争,但更需要合作。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人和睦相处和正常交往的思想、能力;
(3)具备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健康的个性。这是影响和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根本因素。
(二)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在课程改革中如何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各地关注的一个热点。但是,语文教学常常受大形势所左右,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去语文教学往往偏重知识的掌握,忽视对学习过程、方法的研究,忽视人文精神的熏陶;在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又出现了另一极端倾向:不够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一些教师在一节课中又是搞合作学习,又是用多媒体,又是让学生表演,又是做游戏,语文学习的目标不明确、不落实。究其原因,他们把主要精力都用在这些形式上了,而忽略对语文学习目标的把握。
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本身搞好。”语文教学的这个“主”,或者换句话说,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不能占用课堂时间,开展一些与语文学习无关的活动。
谈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它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人文性的根本点就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来源于汉语汉字。让学生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和文化,体验汉语汉字表达出来的作者的独特感受和凝聚的民族感情;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健康的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应该在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来体现,来落实,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的训练之外。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上,我们不能强调一方面而排斥另一方面,也不能任其成为语文教育的“两张皮”,各走各的道。
二、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要实现这一目标,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关键之一。对此,须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正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论认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是说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要防止由过去的教师牵着学生走、串讲串问、一问到底、费时低效的教学状况,变成放任自流或教师被学生牵着走的局面。我们应当把教师的活动压缩到最低限度,但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学生读书不会断句、书读不通顺,就需要教师进行示范朗读;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适时给予归纳、总结,放得开还要收得拢;学生学习遇到困难、进行不下去时,需要教师及时帮助。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树立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要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正如有的教师所说,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语文教学改革要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大家教学时要有这个意识,只要努力了,意识加强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会得到改变的。
(二)正确处理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提出,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认识轻体验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扬弃。这一理念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给语文课堂面貌带来了生机。但是,教师在贯彻课程标准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理念时,也存在一些误区,值得大家思考。
首先,既要重视探究性学习,也要打好语文基础。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语文作为母语,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让学生掌握一些语文知识,认识和了解一些语言现象,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减少甚至避免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上的混乱或错误。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字写不好,书读不好,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打不好语文的基础,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就得有时间让学生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还得有时间用来开展相互讨论等等。而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教学中一味强调探究,势必影响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从而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
其次,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都是有益的学习方式,二者应该优势互补,不可偏废。现在一些地方上观摩课,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都课改了,你怎么还像以前那样上课?”“这节课没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似乎探究性学习就是先进的,接受性学习就是落后的。这实在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须加以改正。
第三,探究性学习不能只重形式,更要注重实效。语文教学如果过于追求探究性学习这一形式,而忽视课堂教学的效率,那就会走进死胡同。在课堂教学中,根据目标引导学生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引导他们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三)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近年来,大家普遍感到要想彻底改变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提高教学效率,关键是要优化教学过程、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要以省时高效、减轻负担为标准。用最佳的形式,用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组织学生学习,通过教师少教而学生多学,达到听懂别人的话,说好自己的话,读懂别人的文章,写好自己的文章的目的。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40分钟要效率。语文学科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教科书以及课堂上创设的语言环境,在教师的主持、组织和引导下,实现师生与作者和编者之间、师和生之间的语言的交流、思想和情感的沟通。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教科书的理解、把握和处理,凭借文本提高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要注重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作远离文本进行过度的发挥。同时我们要克服语文教学改革中的****的东西,那种超越教材、超越课堂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会让广大一线教师无所适从。多年来,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已经深入人心。
三、学语文用语文相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主动参与性”是21世纪世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又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活动环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践。
学生在课堂上从事语文实践活动的主要凭借是教材。所以,教师应充分开发利用教材提供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以此为着力点来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要鼓励学生熟读、精思,对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要启发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去体味,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引导他们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方法,丰富语言积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提高语文水平。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做到学语文与用语文的有机结合。要在语文实践中不断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既要多读多写,又要掌握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思维品质,培养创造潜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构建,提高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同时,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注意加强课内语文学习和课外语文学习的紧密联系,和学生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四、继承传统的优秀语文教育经验,在继承中发展
现代社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语文教育现代化,但强调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并不等于就要割裂传统。近百年来,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一方面善于继承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又勇于对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糟粕进行批判,同时善于吸收先进的西方教育思想,代之以新观念、新方法。比如,语文教学改革正在突破几十年来教师讲学生听的旧观念和教师“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代之以“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的新观念;突破了语文教学串讲、串问的费时低效的状况,同时创造了许多宝贵的语文教学经验或教学模式,如“情境教学法”教学模式、“读写结合”教学模式,识字方法更是丰富多彩,大大丰富了我国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改革是要抛弃以往一切不合理的东西,绝不是全盘地“自我否定”。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不是截然对立的;旧的并不都是落后的,新的并不都是好的。比如,我们今天提高了口语交际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古人早就提出了“不学诗,无以言”,并把它列为语文学科基本功能之一;再如,电脑速度快了,有些方面却退化了,如,人类的思维、阅读的兴趣、阅读的习惯、汉字书写的质量。
对于传统教学中的好经验,要重视继承与改造。有些要根据现在出现的新情况,融入新的思想与方法,不断地丰富,推陈出新,促进其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例如,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一条基本经验是“多读多写”。提高学生的读和写的能力,离不开读写实践,但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改进读写训练、提高教学效率,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是当前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又如,背诵是积累语言材料的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在小学阶段背诵积累一定数量的好文章很有好处,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但背诵也要得法,我们不能回到私塾时代不给学生任何指点、让他们摇头晃脑、一味地死记硬背许多不知其意的东西,这样做是与当今教育目标相违背的。
小学语文教学要不断改革,要不断创新。改革需要循序渐进,不要轻易否定过去的一些经验,要总结过去的做法,哪些是好经验,哪些已不符合当代要求。要改哪些不符合当代要求的思想、方法,对于一些问题的处理要有辩证观点。语文教学改革只有在继承和发扬优秀语文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健康发展。完整、正确地认识传统,可以使我们更清楚改革的起点和目标,减少盲目性和重复劳动,也可以减少改革中遇到的困难与阻力。
另外,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要立足于本民族、立足于我国国情,要突出地体现汉语教育的特点,符合汉语教育规律。失去了民族化,就没有了具体化和行动化,也就更谈不上国际化了。
五、要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在现有的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地引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课后推荐阅读相关读物,以增加对作品背景和主人公的了解,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这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当前语文教学改革,有的课游离了文本的学习,成了自然课或社会课;课堂成了“资料展示厅”,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忽略了如何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选择、整理和利用。
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发展对语文教学产生的影响。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科书(或教学内容)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还要增加一个要素,这就是现代教学媒体。语文教师要利用好现代教学媒体,创造性地开展各项语文活动,促进语文课堂教学面貌的改变,努力使语文教学新鲜、活泼、丰富起来。
二是要加强现代教学媒体运用的实效性。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首先要清楚为什么用,用的目的是什么,不要只注重形式。教学手段的运用也要讲经济成本与效率。传统的小黑板、教学挂图、卡片等低成本、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近年来在语文课堂上不多见了,指导学生读课文不是用书而是读屏幕,即使教材中已有了精美插图也非得再有多媒体不可,甚至有的地方上观摩课,如果教师没有用多媒体就评不上奖。这种现象的出现与蔓延值得大家思考。
三是要根据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在我国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的情况下,我们主张一切从教学实际出发,从方便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出发,根据各个地方的特点和现有的办学条件,发挥各自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