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8 11:20:10
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我国古代计量单位有很多种类,具体来说,长度计量单位包括:毫、厘、分、寸、咫、尺、丈、寻、常、仞、武、步等,体积计量单位包括:合、升、斗、斛、豆、区、釜、钟、溢、掬、龠、石等。重量计量单位包括:铢、锱、两、斤、钧、石、镒、引、圭等。面积计量单位包括:顷、亩、角、步等。
在发展早期,古人用黍作为度量衡定制的基本依据,一百黍重量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用百粒黍排列起来,这个长度就作为一尺的标准,叫做黍尺,各个朝代在演变过程中又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了不同的计量单位,方便人们日常生活。
在我国古代的重量计量单位中,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1铢=10圭。除了用钧、圭、铢、斤、两代表重量外,较重、较多量的物的多少更多的是采用容积来代表,按照历史的发展轨迹来看,体积计量单位演变过程大致如下: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有着自己的度量衡制度,互不统一,秦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后,体积计量单位也得到了统一,秦朝实现的容积计量单位换算成现在常用的体积单位,大概是1斛=20000毫升,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汉承秦制,并且有所发展,增加了合、龠、撮、圭等单位,其中1升=10合,1合=2龠,1龠 =5撮,1撮=4圭。从宋朝开始,我国古代的重量计量单位固定位石、斛、斗、升、合,之间的换算为1石=2斛、1斛=5斗、1斗=10升、1升=10合。
在长度单位上,古人常用毫、厘、分、寸、咫、尺、丈、寻、常、仞、武、步作为长度计量单位,成语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咫尺天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讲述的都是与长度有关的故事。古人有时候也会以人的身体长度作为长度单位的依据,比如《孔子家语》就记载着: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正字通》中记载:古以周尺八尺为仞,中人之身,长八尺,两臂寻之,亦八尺,两足步之,亦八尺。度高深以仞,度短长以寻,度地以步。这说明周代八尺为仞,然而到了汉代,又改为七尺为仞。半步为跬,三十里为一舍,1尺=10 寸, 1寸=10 分,1分=10 厘, 1厘=10 毫, 1毫=10 丝, 1丝=10 忽
在面积上,我国古代采用顷、亩、角、步作为计量单位,具体来说1顷=100亩,1亩=4角,1角=60步。
为了规范日常经济生活中计量物体的长度、体积、重量等,古人先民们就创制了度量衡制度,我国度量衡历史悠久。根据历史记载:自夏代以来,不仅有了度量衡器具,而且还建立了度量衡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度量衡单位制度混乱, 战国后期,度量衡制度开始有了由混乱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趋势,秦隋两个经长期混乱后形成的大一统王朝在统一全国后,都采取了统一度量衡制度的措施, 特别是秦朝建立的度量衡制度,对我国以后各代的度量衡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唐宋元明清以及民国都建有度量衡制度,而晚清和民国时期,度量衡单位制极为混乱。民国虽曾颁布《度量衡法》,统一度量衡,但全国度量衡单位制终未统一。
古代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怎麽来的?
1、寸
这是小篆中“寸”的写法,“寸”字的上面是“又”,即一手,“又”下一小横为指事符号,指出中医学上诊脉之处,称距离手腕一寸长的部位为“寸口”,简称“寸”,长度单位“寸”就是古人根据这一距离来确定的。
“寸”在长度单位中是较小的长度单位,因此又引申出“极短”或“极小”的意思。如“寸步难行”的“寸”,就是比喻“极短”的意思,还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里的“寸”都是短小的意思。
2、尺
尺的长度是伸开右手,张开拇指与食指后其间的距离。许慎则认为“尺”是在“寸”的长度基础上确定的。《说文解字•尺部》:“尺,十寸也。”一尺等于十寸,所以尺大概是二十厘米到三十几厘米的长度。
3、寻、仞
“寻”也是古代的长度单位。《说文解字•寸部》:“度人之两倍为寻,八尺也。”这是说“寻”相当于一个人两臂张开所示的长度,一寻等于八尺,大概是一米五六到两米四五的长度。《说文解字•人部》:“仞,伸臂一寻。”说明仞和寻的长度是一样的。
4、丈
《说文解字•十部》:“丈,十尺也,从又,持十。”其中的“又”就是“手”,手持“十”,表示十尺就是一丈,所以一丈就是两米到三米多的长度,根据古代的尺码,一个成年的男子约有一丈高,所以古人称成年男子为“丈夫”,而称那些身形高大的男子为“大丈夫”。
后来妻子称自己的男人也叫“丈夫”,其中自然有褒称之意。但是实际上古代很少有人能长到两米,所以这是一种略为夸张的说法。
5、常
常与寻有关,“寻味八尺,倍寻以常”,因此,常是寻的两倍,大概是三米到四米多的长度。正是因为寻与常有关,后来,它们就经常被用在一起,组成“寻常”,意思就是平常、普通。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中写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除此以外,毫、厘、跬、咫、里等长度单位也是古代常用的,例如“咫尺天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这些在使用古代长度的同时,还对它的意思进行了引申,表达了更加深远的意思。
尺和寸是哪个朝代统一的?
秦统一天下,后统一度量衡和文字
中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统一计量单位制度的工作。为了推行米制及其现代形式——国际单位制(SI),废除旧杂制、改革和逐步废除市制、限制使用和最终淘汰英制,政府和社会各界投入了大量资金,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计量法》颁布十年来的大量工作,可以认为,中国在普及国际单位制知识、推行以SI为基础的法定计量单位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为国际计量事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历史悠久的中国计量制度 :
古代计量制度 中国的计量制度源远流长。古代计量称为度量衡,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各个朝代的计量制度,都有很大变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先秦时期 《大戴礼记·五帝德》篇说,“黄帝设五量”:衡、量、度、亩、数。《虞书·舜典》说,“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秦国商秧变法,改革亩积制,并行“平斗桶、权衡、丈尺”之法。目前保存的史实物证有:商骨尺、商秧铜方升。
秦汉至魏晋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立即颁布诏书,以最高法令形式统一度量衡制度,“一法度、衡、石、丈、尺,皆令如秦制”,还监制许多标准器。这是中国计量史上的大事。
汉承秦制,刘邦令张仓“定度量衡程式”:
度制——分、寸、尺、丈、引,十进制,即1引=10丈=100尺=1000寸=10000分;
量制——龠、合、升、斗、斛,除龠、合外,其他皆为十进制,即:1斛=10斗=100升=1000合=2000龠;
衡制——株、两、斤、钧、石,非十进制,即1石=4钩,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西汉未年,王莽也颁布过统一度量衡诏书,并制作一批度量衡标准器。尤其是新莽铜嘉量,集龠、合、升、斗、斛五个容量于一器,誉为旷世瑰宝。现藏台湾省博物馆。
律历学家刘歆所著《三统历谱》,其中“审度、嘉量、权衡”三篇,总结了先秦以来度量衡的发展,把单位量值、进位关系、标准器的制作及管理制度等详细记录下来,收入到《汉书·律历志》中,这是中国第一本完整的度量衡专著。 中国度量衡制度经过秦汉两代的演变和发展,已经兼有了理论、法制和科学的特征,是古代度量衡制度较为完善的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散,更迭频繁,管理失控、法制废弛,度量衡制度极其混乱,与秦汉相比,长度增大十分之三,衡度和容量增大一至三倍。出现了“南人适北,视升为斗”的情况,成为中国度量衡发展史中的混乱时期。
隋唐至明清时期 公元581年,隋文帝统一中国,再一次统一了度量衡,把前期增大的单位量值固定下来。实行大小二制,调律制乐改用小制,民间仍用大制。天文历算家李淳风所编《隋书·律历志》,是一篇极为宝贵的度量衡史料,唐代设大府寺主管度量衡,改造斗、斛、尺、秤,颁发标准器。宋景德年间,刘承硅详定秤法,试制出精密戥秤。由于衡器不断改进,唐宋两代将衡重的“两、铢、累、黍”非十进位制,改为“两、钱、分、厘、毫”十进位制,计算方便,计量精确。元、明、清各代的度量衡都沿用唐制,基本上是统一的。
清康熙亲自累黍定尺,使中国度量衡制度得到进一定完善。后来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造成全国度量衡制度更加杂乱。当时的“海关权度制”导致了英制、俄制、法制、德制、日制纷纷传入,量值差异极大。清末重定划一度量衡制度,采用万国米制,由国际权度局制作铂铱合金的长度和质量两个原器,运送来华。度以营造尺为标准(合32厘米);量以漕斛为标准;衡以库平两为标准(合37.301克),简称营造尺库平制。中国近代统治者虽然制定和执行了一些度量衡新制,某些方面有所发展,但收效甚微,未能统一中国的计量单位制度。
近代计量制度 1915年北洋政府公布《权度法》,具体规定:
●权度以铂铱公尺、公斤原器为标准。
●权度分为下列两制:
甲——营造尺库平制:长度以营造尺一尺为单位,重量以库平一两为单位。
乙——万国权度公制:长度以一公尺为单位,重量以一公斤为单位。
法中规定甲制作为过渡时期所用的辅制,而以乙制(即米突制)作为比较的标准。
1927年民国政府成立,组成度量衡标准委员会,从事划一度量衡工作,研究推行米制的具体方案。1928年拟定了权度标准方案并公布实施,主要内容是:
●标准制 定万国公制(即米突制)为中国的权度标准制:长度以一公尺为标准尺;容量以一公升为标准升;重量以一公斤为标准斤。
●市用制 以与标准制有简单之比率关系而与民间习惯相近者为市用制:长度以标准尺三分之一为市尺,计算地积以60平方丈为亩;容量以标准升为升;重量以标准斤二分之一为市斤,一市斤为16两。
1929年公布了《度量衡法》,并于1930年成立度量衡局,积极拟定实施方案,分期划一度量衡程序,在全国推行米制和市制。
1959年6月起,执行国务院《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
改16两一斤为10两一斤
秦朝时期的度、量、衡是怎么一回事?
1楼说的 可不对啊!!你好好看看吧!
望提问者满意,加分!
日常生活离不开物件的计量,其中,长度、体积和重量是最常用到的计量项目,中国古代分别称为度、量、衡。在度量衡单位中,“度”是最早使用,并且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然后才是“量”和“衡”。 标准 量制是指 衡量物体体 积的标准 ,度制是指 衡量物体长 度的 ,量制是指 衡量物体体 积的标准 。
随着原子钟的发展,秒的定义改用原子时做为新的定义基准,通过接收来自无线电台、W W V的讯号,使用一个原子钟来测量时间动。在第13届国际度量衡会议上决定以原子时定义秒: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阶间跃迁对应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
一、“度量衡”的发展过程
度量衡是衡量物质大小、容量、重量乃至价值的标准尺度。对规范商品交换、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国家权力等均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这是人们数理知识长期积累,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社会阶层逐渐分化,私有制逐步产生,而社会分配活动日趋复杂的结果。
夏、商、西周时期,“度量衡”制度伴随着国家各项制度的出现而逐步形成。这时,各种度量衡单位不断出现,长度单位尺、寸、分、跬、步、里。地积单位井、成、同、甸,田出现于商代,西周时亩、田、里单位制已出现。容量单位石(斛)、秭、秉、仓、箱、升、鼓、溢、匊(掬)等。重量单位钧、寽、斤、匀(钧)。
二、秦始皇统一的“度量衡”
秦灭六国后,明令统一度量衡,以秦国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其他六国的度量衡器。使长度、容积、重量都有了统一的标准。度量衡是商品交换中所必不可少的,而且是国家收取赋税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有利于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的发展与交流。
“度量衡”的计量取决于它们 所依据的标准单位。
秦统一的度 :引、丈、尺、寸 1引 = 10丈,1丈 = 10尺,1尺 = 10寸,
1寸 = 10分 秦统一的量:斛、斗、升 1斗 = 10升 ,1斛 = 10斗,
秦统一的衡:石、钧、斤、两、铢 1石 = 4钧, 1钧 = 3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三、国际上关于单位的定义
国际单位制是米、千克、秒制。
米——是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时间间隔内所经路径的长度。
千克——是质量单位,等于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国际千克原器是1个直径和高度都接近39mm的铂铱合金圆柱体,其密度为21.55kg/dm^2
秒——是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的辐射的9 192 631 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 。
补充:光速是多少?
真空中的光速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常量 ,国际公认值为 c=299792458米/秒 。
声速是多少?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以提问的时候要说清楚声音是在什么物质中传播:
真空 0m/s(也就是不能传播)
空气(15℃) 340m/s
空气(25℃) 346m/s
海水(25℃) 1531m/s
光年是长度单位,光年不是时间单位。指光在真空中行走一年的距离,它是由时间和速度计算出来的。365.25日,每日86400秒,真空中的光速是每秒299,792,458米,所以一光年约九万四千六百亿公里。光年一般是用来量度很大的距离,如太阳系跟另一恒星的距离。。
光由太阳到达地球需时约八分钟,即地球跟太阳的距离为八“光分”。 我们所处的银河系的直径
约有十万光年。 目前天文观测范围已经扩展到200亿光年的广 阔空间,它称为总星系。
四、各种基本单位的定义的演变:
1.长度单位
国际单位制的长度单位“米”起源于法国。1790年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米,并制造出表征米的量值的基准器,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铂杆,以此杆两端之间的距离定为1米,并交法国档案局保管,所以也称为“档案米”。这就是最早的米定义。
1872年以铂依合金(90%的铂和10%的铱)根据“档案米”的长度制造米原器。截面近似呈X形,把档案米的长度以两条宽度为(6~8)微米的刻线刻在尺子的中性面上。1889年在第一次国际计量大会上,把经国际计量局鉴定的第6号米原器(在0℃时最接近档案米的长度的一只)选作国际米原器,并作为世界上最有权威的长度基准器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的地下室中,规定在周围空气温度为0℃时,米原器两端中间刻线之间的距离为1米。
米原器作为米的客观标准也存在材料变形、测量精度只能达0.1μm,很难满足精密测量的需要;另外,万一米原器损坏,**将无所依据,特别是**品很难保证与原器完全一致,给各国使用带来了困难。人们终于找到了一种不易毁坏的自然标准,即以光波波长作为长度单位的自然基准。 对米的定义:“米的长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
随着对时间和光速的测定都达到了很高的精确度。因此, 1983年又通过了米的新定义:“米是光在真空中(1/299 792 458)s时间间隔内所经路径的长度。”。
2.时间单位
古希腊天文学家,采用地球公转太阳定义的历书秒。定义太阳日的24分之一为时。 以六十进制细分时,使得秒是一太阳日的86,400分之一。以相距数百年的时间来测量朔望月的平均长度(日数)。
1660年,伦敦皇家学会提出:在地球表面,摆长约一米的单摆,一次摆动或是半周期(没有反复的一次摆动) 的时间大约是一秒。 1956年,秒被以特定历元下的地球公转周期来定义:
自历书时1900年1月0日12时起算的回归年的31,556,925.9747分之一为一秒。因为秒是用于大半个20世纪太阳和月球的星历表中的独立时间变量(纽康的太阳表从1900年使用至1983年,布朗的月球表
从1920年使用至1983年),
因此这个秒被称为历书秒。
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哪些呢?
古代:日晷、沙漏(沙钟)、滴水铜壶……
现代:石英钟、机械钟、停表……
利用石英晶体制成的电子钟表,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
长度单位是在哪个朝代统一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长度单位是在哪个朝代统一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