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8 11:35:42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诗意
白话翻译:
世间没有什么事物能抵偿春天的愁苦,应当面对苍天一哭而休。
四亿人民啊一起痛哭吧,辽阔的远方哪里还有中国的疆土!
《有感》
【作者】谭嗣同 【朝代】清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国土沦陷、国家危亡的无限忧虑和悲痛,表达了对清王朝**无能、卖国求荣的愤慨,但这首诗写忧写痛并不使人沉溺于忧愁和悲痛,而给人一种催人警醒、奋争的潜在力量。直抒胸襟,感情激越,视野广阔,笔力沉重,以反诘收束,更增添了悲痛感慨的力量,这是此诗写作上的特色。
扩展资料
此诗作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春。先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清政府因甲午战争战败而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对谭嗣同**极大。
他在《兴算学议》中说:“经此创巨痛深,乃始屏弃一切……当馈而忘食,既寝而屡兴,绕屋傍徨,未知所出。”因此,当又一个春天来临之际,他又激起了万斛“春愁”,作了这首诗。
衣带渐宽终不悔全诗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朝代:宋朝 作者: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上片首先说登楼引起了“春愁”:“伫倚危楼风细细。”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像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魂销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点明了时令。对这“愁”的具体内容,词人只说“生天际”,可见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从下一句“草色烟光”来看,是春草。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恨的连绵无尽。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经倦游思归,也表示自己怀念亲爱的人。至于那天际的春草,所牵动的词人的“春愁”究竟是哪一种,词人却到此为止,不再多说。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前一句用景物描写点明时间,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楼头眺望,时已黄昏还不忍离去。“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一种极为凄美的景色,再加上“残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调。“无言谁会凭栏意”,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无言。有“春愁”又无可诉说,这虽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内容,却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作者并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却又掉转笔墨,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来了。词人在这里闪烁其辞,让读者捉摸不定。
下片作者把笔宕开,写他如何苦中求乐。“愁”,自然是痛苦的,那还是把它忘却,自寻开心吧。“拟把疏狂图一醉”,写他的打算。他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春愁”的深沉,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酒浇愁。词人说得很清楚,目的是“图一醉”。为了追求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迹,只要醉了就行。不仅要痛饮,还要“对酒当歌”,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怀。但结果却是“强乐还无味”,他并没有抑制住“春愁”。故作欢乐而“无味”,更说明“春愁”的缠绵执着。
至此,作者才透露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不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语破的:词人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其中伊指深爱的女子,也指自己的人生理想)
这首词妙紧拓“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调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相大白。在词的最后两句相思感情达到**的时候,戛然而止,**回荡,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春愁全诗翻译
春愁
朝代:清代
作者:丘逢甲
原文: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译文
春愁难以排遣,强打起精神眺望远山,往事让人触目惊心热泪将流。台湾的四百万同胞齐声大哭,去年的今天,就是祖国宝岛被割让的日子!
求【古诗】,【上下句】,附【朝代】,【作者】,【出处】;每项【三句】?
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云: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唐·李白《送友人》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南朝梁·吴均《山中杂诗》
山: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山中问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乡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爱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志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南宋岳飞《满江红》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民国·鲁迅《灯下漫笔》
友情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别离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颜色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数字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清·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禽鸟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爱国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清丘逢甲《春愁》
谭嗣同的“春愁”来自于哪一个历史事件?
《有感》
世间无物抵春愁,
合向苍昊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这首诗写于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的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以后的一周年。
《春愁》这首诗写于何时
清·丘逢甲《春愁》鉴赏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①。 四百万人同一哭②,去年今日割台湾③。
【简注】
①潸:流泪的样子。②四百万人:指台湾当时总人口。③去年今日:指1895年4月 17日,清王朝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赏析】
这首诗作于1896年春,即《马关条约》签订一年后。诗人痛定思痛,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深情。春天本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草绿林青,百花争艳,连春山也显得格外妩媚。但诗人为什么觉得春愁难以排遣,以致勉强地观看春山也毫无兴致呢?这是因为诗人始终未能忘记去年春天发生的那件令人痛心疾首的往事。台湾本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诗人生于斯、长于斯,想不到满清卖国政府竟将它割让给了日本。这是对台湾人民的**出卖,也是台湾人民的奇耻大辱。回想起这一惊心动魄的惨剧,诗人怎能不愁情满怀、怆然泪下呢?“情能移景,景亦能移情”(吴乔《围炉诗话》)此时诗人被迫离开故乡,看见大陆的春山,联想起故乡台湾的青山绿水——那片被日寇侵占的土地,自然触景伤怀了。春愁难遣,看山落泪,正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和故乡山水的热爱。末两句诗中,诗人又用逆挽句式描述了去年今日台湾被割让时,四百万台湾人民同声痛哭,俯地悲泣的情景。这一催人泪下的情景生动地表明了全体台湾人民是热爱祖国的,台湾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这一角度讲,这首诗鲜明地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又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这主要是由于诗人与自己的人民同呼吸,共爱憎,泪洒在一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首诗的动人,主要是因为它真实而强烈地表达了人民的情感和心声。
春愁哪个朝代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春愁的历史背景、春愁哪个朝代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